[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领域对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更多地倾向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核心专业课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确保高职毕业生按就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就业的有效途经,其应用已为大势所趋。
[关键词]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项目教学法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方向具体地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以提升贸易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重技能操作,重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法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一过程;强调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练习、归纳和发现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可以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中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达成对本门课程的理性认识。使得学生对国际实务更易掌握、接受。
二、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践。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设计的原则。
1、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选取要合理、典型。也就是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要特别注意项目的合理性,避免设计一些脱离实际的项目,要利用那些发生在实际业务中的真实、经典的案例,加以选择和编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于课堂教学,设计出学生可以参与的项目。让学生扮演项目进行中的角色,能够积极参与项目过程。
2、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即项目的设计必须突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可以参考恰当、典型的案例。同时,设计项目在参考案例时还应从授课对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出发,对于过于简单的案例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对于冗长、复杂的案例可根据项目设计要求适当的精简、缩写后予以采用。
3、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评析要恰当、实用,要做到总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教师的点评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点评的过程既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讲,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处理相关业务问题的能力、技能和技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在具体运用上,学生在对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析的时候,要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过程。
(二) 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具体设计。
教师所涉及的项目,应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出发点,涵盖某一阶段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在项目教学方法实施的不同阶段,可以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以某几个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几门课程进行整合成一门项目课程。例如,《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实施项目教学方法过程中,首先要按企业进出口实际操作流程,以合同为总项目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整合后教学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进出口交易准备。主要内容为进出口前的市场调研及分析,选择目标市场,最后设立进出口方案的过程及操作思路。第二部分,交易磋商。主要内容为交易磋商的程序、内容和技巧。第三部分,合同签订。主要介绍合同的种类和法律效力,展示合同的文本,介绍合同条款。第四部分,合同的履行。出口合同的履行程序包括备货、催证、审证、改证、租船订舱、报验、通关、投保、装运、制单、交单、结汇、出口退税和核销等过程;进口合同的履行程序包括开信用证、租船订舱、装运、办理保险、审单付款、接货报关、检验、核销等过程。
其次,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实现任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该项目分解为四个子项目,即进出口交易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的履行,然后将子项目划分为一个个较易掌握的“案例/任务”,通过这些案例/任务来实现总的教学目标。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基础
为确保项目教学法在职业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得到有效体现,必须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课程体系改革
如前所述,教师在项目和任务设计中所涉及的可以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以某几个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几门课程进行整合成一门项目课程。也就是说,实施项目教学法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课程体系改革。只有对课程进行了梳理并模块化后,才能实施项目教学法。
(二)教材建设
目前,国际贸易教材种类繁多,但无论是教材的组织还是教学的安排,仍然没有跳出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强调原理的解释,泛化技能训练的框框,这对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按项目教学模式进行教材和讲义的开发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师资队伍建设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外贸实务操作能力、教学组织和协调能力、教材和讲义的编写能力等。因此,教师梯队的建设是项目教学法成功实施最根本的保障。
四、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项目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是“双师型”的教师,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咨询员、伙伴、朋友、导演等角色出现在学生中,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为此,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项目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二)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可实践性,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并有收获。因此,项目的设计应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原则;项目的实施,则采用自下而上,由易到难,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
(三)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项目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引导期,第二阶段是学生操作应用期,第三阶段是交流讨论期,第四阶段是巩固提高期,第五个阶段是总结期。
第一阶段,教师主要是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还可结合实际应用作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做,以及从哪些方面可以作些变化。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而不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
第二阶段,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在教师引导后,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
这时候,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去试,使他们在使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这期间,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这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的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力的阶段,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一半左右,在教学进程中是一个紧张的高潮期。
第三阶段进入交流讨论期,主要是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这一阶段特点是教师点评为辅,尽可能开展一些热门问题的讨论,还可以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让学生在思路上能否得到一些启发,看一看其它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在教学节奏上给学生一个放松的时间。
第四阶段进入巩固创新期。
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后,又会涌起再度尝试的欲望,在这一个阶段,学生进一步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在得到启发后作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同时提高创作水平。
第五阶段是总结期。
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这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在采用项目模式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通过这样一个引→试→做→看→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在进度控制上遵循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学习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学得牢,其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实现了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
[2]孙瑞华,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探索[J].石油教育,2001(2).
作者简介:何艳,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