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语文课的文学教学应该体现人文思想,揭示文学即人学这一本质。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借助文学教学的拓展延伸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让文学教学一开始就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关键词]文学教学;人文精神;情感洗涤;美育功能;拓展延伸
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给中职语文所定的性质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又这样要求“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作品,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全面要求,增强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是语文课的重要职责。就“对人的关爱”的人文思想的核心和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语文学科特性而言,语文课的文学教学最能够体现人文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着重揭示文学即人学这一本质。
一、借助文学教学的情感洗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知识、轻体验,重技能训练、轻情感发展,关注语文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被肢解,变成机械地听、说、读、写训练的工具。“偏专业”的职教特色,已造成中职生人文素养缺失。学以致用、学以谋生的现实目标致使中职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专业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学习不够重视,尤其是人文精神和情感素养的培养亟待改善。《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一篇文章,没有“理”就没有灵魂,而没有“情”就没有血肉,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既要讲清文章的“理”,也要讲请文章的“情”。然而后者常常被一些教师忽略。
课本上的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果,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惆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
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由景入情,以情观景,步入课文描绘的优美境地,以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情,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去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领悟文章所蕴含的美,在心灵中镌刻上永不磨灭的印痕;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施以良好影响于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语文教育就是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文学教育中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染,理的启迪,从而促进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形成高尚的社会情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于人生,对于人类所应有的价值。在文学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去体验人的价值观,人的尊严,潜移默化地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
二、借助文学教学的美育功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也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诗教”、“乐教”的美育理念,认为艺术美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精神愉悦,而且可以快乐的学习知识,提高道德修养。由此可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实现文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互动
自古而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传达出语言美、人性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永远忘不了百草园中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读了《记念刘和玲君》那“真的猛士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等铿锵有力的话语时就时时敲击着心坎,无法忘怀;还有《长江三峡》中“激流澎湃,气象万千”的三峡美景;《雨中登泰山》中那烟雨蒙蒙,云雾缭绕的泰山神韵。引导我们当代职专生到教材的深山云中去探得美的瑰宝,感受浓浓的人文氛围,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美育因素,既不能牵强附会,又不能视而不见,它需要我们潜心研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在审美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应抓住作品的源头、趋向、起伏、强弱,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情感美,诱发学生美的情感;通过对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的高超技巧的分析,引领学生赏析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艺术语言,让学生受到语言美的陶冶;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 脑中“活”起来,启发学生产生美好的想象;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对景物的传神写照中,感受作者自然地流露的思想感情,从而将学生引入妙不可言的美的意境,使学生能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美育就这样让学生受到深厚底蕴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借助文学教学的拓展延伸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有益于丰富学生的人文观和审美价值观。局限于薄薄的一册书,如果再加上教师缺乏新意地讲解,怎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又怎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大纲也明确指出了延伸语文教学外延的必要性。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中职语文教学应勇于跳出教材教语文,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文本外知识,积极拓展语文教学外延,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我们应努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文学教学要更好的发扬人文精神,就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与课外拓展联系起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这就要引领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观察人世百态,提高是非辨别能力,增强爱憎分明的情感,维护正义,批判邪恶;引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采访成功人士、顶岗实习、游览名胜古迹、进行社会调查等等,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生产中,体验创业的艰辛,接受职业的磨练,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回归自然,领略大自然的魅力,陶治情操,与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亲密接触,提高生态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参加社交活动,参加体育、娱乐、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群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将课内所培养的人文精神与课外的生活实践体验相结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增强了人文底蕴。
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充分地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和个性特点的社会新人。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拓展教育等手段促进文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互动,让文学教学一开始就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由此可见,利用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智明.《弘扬古代文学之人文精神,培养现代和谐社会新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戴承欢.《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功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05).
[3]徐一周, 陈基萍.《浅议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06).
[4]解相梅.《浅谈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J].《职业》,2008(11).
[5]陈志胤.《浅谈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美文与美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2).
[6]桑哲.《语文教学应“课内引导,课外拓展” ——访全国优秀教师魏伯河先生》[J].《现代语文》,2009(1).
作者简介:苏世海(1971—),男,汉族,毕业于福建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现任教于福建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