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222

[ 施海文 文选 ]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 施海文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需要以科研带动教师培养,并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教师的专业知能为基础,以行动反思为导向,以对实践经验的持续探究为途径,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研修;评价考核机制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阻力:内驱力不足
  内驱力一词是R·S·伍德沃思于1918年首先提出来的,以表示激起行为机制的原动力。人的内驱力可分为两大类:由饥饿等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内驱力称为第一内驱力,又称基本的、原始的或低级的内驱力;由责任感等后天形成的社会性需要所产生的内驱力称为第二内驱力,又称社会的或高级的内驱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第二内驱力,而内驱力不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阻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种是“虽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领导表扬不激动、批评不生气安于现状的自满心理的教师;一种是自感底气不足,与名优教师距离相差太远,认为可望而不可及,缺乏自信的自卑心理的教师;一种是目中无人、夜郎自大,批评不得、表扬不起致使同事关系紧张而孤立自我,自以为是的自傲心理的教师;一种是没有追求、没有干劲,把教师的职业只看成一种纯粹谋生手段,甘愿落后的自庸心理的教师。“争天下必先争人,争人必先争心”,对上述教师应采取“攻心为上”的“心本管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成才氛围,唤醒教师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以科研带动教师培养
  1、实施教师的专项研修。“教师专项研修”是指教师以个人或集体(2—3人)为单位,在确定某一专项内容后进行研修以提高个人造诣获得较多成果的一般过程。这一活动的实施要求教师立足课堂,基于课标,重点研究教材与考试,但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层次与水平,应积极拓展教材,高于教材。学校从校本研修入手,让教师广泛参与各项课题的科研工作,使课题立项立足于校本,促进教师的科学发展。教师可选择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参与课题研修,提高理论水平。
  2、实施教育叙事研究。学校根据教师专业成长不同阶段的需要实施相应教育叙事研究。其中六年以下的青年教师,根据他们教学经验的不足和科研水平的不足,以立足于课堂为主要目标,主要是进行描述性叙事研究。我校提倡师师相互听课、相互探讨,通过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培训年轻教师的基本教育教学技能,引导他们浅层次的叙事研究,鼓励青年教师写好“教学后记”、“教学日记”等。
  (二)为青年教师营造成长空间
  众所周知,一个新教师要成为一位名师,要在一线锤炼多年,可谓是“吹尽狂沙始到金”。老教师是财富,是一笔丰富学校内涵的宝贵财富;新教师是资源,是推进学校长效发展的终极资源。如果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学校就得不到持续发展。根据我校师资配置的实际情况,高级教师和6年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各占专职教师的1/3,为此学校确立“抓两头促中间”的战略定位。为此,学校领导层不再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而是成为服务者,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培养空间和发展平台。如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绪,排解困难、疑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聘请专家名师定期开展系列讲座,进行学术引领,专业指导,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定期举行各类教学技能的比赛,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注重其发展轨迹,提供提升的参考依据。
  (三)建立多元的评价考核机制
  推行教师评优评级制度。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水平,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教师创造性,努力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多出成果,同时为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真正实行“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人才价值。为此,学校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坚决向一线教师倾斜,尤其是名优教师倾斜,切实体现优秀教师的价值,激励教师争先创优、脱颖而出,起到稳定和吸引人才的作用。①制定教师培训保障制度,有针对性的目标与要求,有具体的措施和保障培训落实的经费。当然,无论是其职前培养的孕育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密切地与我国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联系在一起,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与生动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②制订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标准,形成定期检查、督促、考评制度,纳入学校对教师的目标考评,形成学校有要求、教师有新的专业发展目标的格局,并不断完善、修正个人阶段性发展计划,真正的从“要我发展”转变到“我要发展”的本位上。③制定竞争激励机制,用好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展示活动,公平竞争,表彰优秀,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改进、提高和发展,增强信心,鼓足动力,激发创新,激励成才。
  虽然学校开展了一些校本研修、教学反思等活动,但基本基于校内同层级教师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了纵向的引领,让教师觉得专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要求不很明确,教师缺少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责任和动力,活动显得有些盲从和茫然,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学质量还是不尽如人意。教师发展的实践观,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在实践中,通过实践,为了实践,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发展的基本手段,而教学教育实践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学校逐步形成相应的策略,以教师的专业知能为基础,以行动反思为导向,以对实践经验的持续探究为途径,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施海文,女,浙江乐清人,大学本科,就职于浙江省乐清市雁荡海岛寄宿小学。

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