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193

[ 赵春青 文选 ]   

《寻找格林先生》存在主义探析

◇ 赵春青

  [摘要]索尔贝娄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著称,作品也大都以知识分子的迷茫和自我寻找为主题。本论文以其短篇小说《寻找格林先生》为案例,采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对主人公格里伯在寻找格林的过程中遇见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人生价值观进行阐释和对比以解读作品中的存在主义主题并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即人生是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尽管现代文明以每数十年的周期遭到破坏并重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超自然的力量以保持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存在主义;生命意义;价值碰撞;社会认同
  
  贝娄的作品都尖锐而逼真的揭露了冷漠无情现代功利社会中小任务艰辛的精神追求,寻求生命意义的痛苦挣扎。正如贝娄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的,“什么才是中心?此刻,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科学,而是人类的追求和决心在混沌和信仰缺失的年代能否继续前行。”[1]在《寻找格林》里,贝娄摒弃了《赫索格》和《挂起来的人》等作品里通过描述主人公一生来揭示生命存在意义的写作手法,而是把人的一生浓缩在格里伯时限一天的寻找,借助描写寻找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来架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折射当时人们信仰的缺失和世界的混沌,反衬主人公寻找的珍贵,并以此来唤醒沉醉在物质和金钱的人们认识自我,寻求生命存在的意义。
  一、寻找碰壁中坚定追求
  主人公格里伯,无情的被社会抛弃,却在物质化和虚伪成风的社会里摸索爬行着坚守理想。他在发送救济支票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人,可没有人愿意或者能够告诉他格林在何处。正如在接受任务之前上司雷诺告诉格里伯的一样,“你将要碰到的困难在于不管你打听谁,那里的人们不会告诉你任何东西。除非你在那里晃荡上几个月,那里的人们经常看到你,他们才会相信你只是个派放救济支票的。”[2]这是一个信仰和身份缺失的年代,人们带着强烈的警戒心理生存,他们不想去和他人沟通,不愿帮助别人,哪怕是连回答一个过路人的问话都要等了解了你的身份再说,因此,格里伯的寻找也就演化成了一种对身份的寻找和认同,首先是人们对格里伯救济支票派送员身份的认同,再就是对格林存在的认同。给格林发送救济支票也不单纯的只是一个寻找过程,而蕴含了一种更深的意义,那就是一种接近真相,实现理想的过程。
  在故事的开头,贝娄引用《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当做之事,尽力去做”。[2]这是对格里伯人生态度的概括,暗示了格里伯将会把寻找格林的事情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尽管这种寻找可能会劳而无获。
  听从雷诺的建议,格里伯开始了他分发救济金之旅。他开始工作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邮差早已收班。向邮差打听格林下落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格里伯选择向商店老板打听。但是附近的黑人杂货商告诉格里伯他从来没听说过格林这个人。受挫之余,格里伯转向看门人询问格林的下落。他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格林先生的消息,但看门人“哪个格林”的回答坚定了格里伯继续寻找的信心,毕竟看守肯定了某个格林的存在。
  格里伯询问的第三个人是一位睡意朦胧的年轻女子。为了驱走寒意,她只把门打开一点点来回应格里伯的热情。这看似对气候寒冷的抵抗,其实是对他人触动其隐私的回应。人们太怕隐私受扰,所以对外人保持着高度的警戒。小说中,贝娄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刻画天气的寒冷,更深意义上冷的不只是天气,更是人的冷漠塑造的心的距离,这种层面上的冷加剧了格里伯找到格林的难度,身份不被认同也使得格里伯人生存在意义的探求难上加难。
  尽管如此,在贫民窟格里伯为人们认同和接受。“在这里,人们让他进来了。他很感激,因为房子里是温暖的。”[2]与前几次的冷遇相比,这无疑是格里伯的身份得到认可的一个跨越性进步。在这所温暖的房子里,对于格里伯的询问,人们给予热心的回答。很可惜,尽管如此热情,他们并不知道格林是谁,更不知道他住哪里。另格里伯欢欣的是,他们建议他去格利特姆大厦碰运气。此后,格林遇到了菲尔德先生,一个典型的美国梦式人物。他相信金钱万能,是阳光,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尽管他的拜金主义让格里伯不齿,但它却是第一个真真正正地认同承格里伯身份的人。格里伯最后遇到的人是一个醉熏熏的女人,这把他的寻找推到了顶峰。女人赤条条的站在寒风中,气急败坏的骂着。当格里伯问她是不是格林夫人的时候,她的回答是“也许我是,也许不是,谁在乎呢?”[2]但格林还是把支票拿给了她。尽管结局有些荒谬,但格里伯相信格林先生是存在的,他不再是一个名字为格林的个体,而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理想的追求和真相的探索。格里伯顿悟,生活本来就没意义,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寻找,来赋予生命以价值,这恰恰与存在主义所认为的“存在的核心是什么呢?是自由的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3]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价值观碰撞中傲然独立
  格里伯是大萧条时代美国知识分子的落魄代表,他原来在圣奥拉夫学院作古典语言学的讲师,后来在芝加哥大学当研究员,还学过拉丁文,是位颇具才识的学者。然而,大萧条时期一介书生没有用武之地,他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份送支票的工作,依靠有限的薪水养家糊口。他有着“一张室内工作型的脸,灰色的眼睛流露着某种思想的坚持,却又带着对某些结论逃避的恍惚。”[2]长着室内工作的脸,带着满腹的学识却被迫外出发送传单的反差描写在嘲笑知识分子落寞的同时,也抨击了当时社会对文明的践踏。上司对格里伯尊严无情的讥讽突显了这种本末倒置的信仰缺失现象。
  雷诺是愤世嫉俗利欲熏心的功利主义者。他坦白的告诉格里伯发放救济支票是一项公益事业,无需会对这种事业上心。这反映了雷诺对黑人的偏见和冷漠,对工作的渎职,而这在他对待斯泰卡大闹救济站一事的态度上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他坦言“她(斯泰卡)会得到任何她想要的,因为她对救济了解得相当清楚。当然,她也知道伊文(雷诺的上司)的很多事。伊文为了保住面子只得让步。如果他得罪了公众,政府就会把他辞退。她控制了伊文,控制了这里的每一个人,甚至是整个国家。”[2]丹尼尔伍尔德曾说,“这些人遭受当今世界上频繁的纷乱和冲突的袭击,弄得虚弱不堪,肉体的躯壳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物质的需求和欲望刺激着他们,昏睡与病痛折磨着他们,他们没有力量, 没有知识。正是从这样的人和这样的斗争中,产生出这样一种观念———孤独的人独自在黑暗中浑浑噩噩地向强大的力量作斗争。”[4]生存是他们的底线和尊严,因此,当她带着六个孩子大闹救济站以求得救济金时,她毫不畏惧,反而像寄生虫一样剥蚀着政府,形成一股强大的抵抗力量,让政府屈服,无可奈何。所以,面对斯泰卡足以使整个政府和国家颠覆的寄生虫心态的无理取闹行为,为了保住工作,雷诺也和其他人一样虚荣和唯唯诺诺,对之放任自流。
  在格里伯面前,雷诺又是一个骄傲的人。他自诩自己是识社会实务的现实主义者,学了对社会有用的东西——法律,通过法学考试才进了体面的阶层。因此,他可以每星期比格里伯多挣二十元钱。他比格里伯年轻,却已是他的上司。这些资深的条件让他毫无顾忌地打击格里伯的自尊。他向格里伯炫耀他的法语和拉丁文,他取笑格里伯学习语言只为了接受文化熏陶的清高,取笑格里伯曲折悲哀的人生经历。更为甚者,他嘲讽格里伯的求真理想,他说“虽然什么东西看上去都不是真实的,不论什么东西都代表另一件别的东西,这件东西代表另一件东西,那件东西又代表另一件——不论最后的真实是什么,25元一星期和37元一星期是不能比的”。[2]在雷诺的眼里,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只有金钱才是最实在最有价值的东西。他鄙视经院哲学,信奉金钱至上。一个注重物质享受带来的短暂欢愉,一个偏向精神追求的长久魅力,这是雷诺和格里伯最大的不同。
  遇到菲尔德先生是故事的高潮,他对格里伯的价值观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菲尔德是典型的美国梦式人物,他坚信“除了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钱是唯一的阳光,它所照耀之处便没有黑暗,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发财。金钱,是生命之光!”[2]菲尔德是一个拜金主义者,因此,他会为寒冷的冬天没有足够的食物和煤火而担忧。然而,他的拜金主义并不是自私的,带着一丝公益心的性质。这一点在他不切实际的富翁梦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他把格里伯当成政府救世主,迫不及待的向他展示自己创造黑人百万富翁的宏伟计划:“每个有工资收入的黑人每月认捐一元钱,五年之内就有六十个百万富翁”。[2]这个困囿在一间黑屋子,缺乏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残疾老人,竟然如此有头脑和抱负,心怀对整个黑人民族的忧患意识,为自己受压迫,受歧视的种族苦心设计出一个美好的前景和未来,真是出乎格里伯的意料。更出人意料的是,菲尔德不像斯泰卡,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给政府,做一个社会寄生虫。他把改变命运的寄托在自己的同胞身上,呼吁民族的团结和自强。尽管格里伯清楚,他的愿望在当时的境况下只不过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罢了,但是,菲尔德伟大的富足种族的理想,从某种程度上鼓舞了格里伯继续寻找格林的意志。萨特说,存在决定本质[3],生活本身并无意义,而是人们靠自我奋斗和挣扎赋予其意义。菲尔德的人生理想在于囿于现实暂时无法实现的富翁梦,格里伯则把精神的追求嵌入生活并为之不断奋斗。
  三、结语
  格里伯没有找到格林,但他却在寻找中逼近了真相,认识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他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市侩功利的雷诺,寄生社会却又仇恨社会的斯泰卡,冷漠的看门人,睡意阑珊的黑人妇女,一屋子穿的很臃肿的热情的人,满腹雄心却愈愈不得志的菲尔德,以及最后醉醺醺的所谓的格林夫人。这些人各自诠释着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不同的价值观的冲击碰撞中,格里伯的精神受到了洗礼:只要生命尚有喘息,个体就不能停止对存在意义的追求。正如贝娄曾经说过的:就算现在我们深陷信仰缺失混乱迷茫的时代,但仍有一条通往精神追求的道路,开启它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探求内心最深处的秘密,有意识的赋予生命意义。[1]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相信宇宙的宽广并不足以使人类的追求相形见绌,坚持不懈的追求足以让人接近并拥抱真理。
  
  参考文献:
  [1]索尔贝娄:《诺贝尔受奖演说》,宋兆麟译,见《集腋成裘集》,李自修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索尔·贝娄、寻找格林先生:收在陶洁(主编)《美国文学选读》,193-209,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1.文中引文均出自该书.
  [3] Sartre, Jean-Paul. No Exit, http://www.nyu.edu/classes/keefer/hell/sart.html.
  [4]刘放桐《美国存在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赵春青(1986—),女,汉族,山东兖州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寻找格林先生》存在主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