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248

  

把竹笛引入课堂

◇ 郑 群

  [摘要]器乐进课堂是深化普通音乐教育改革的一大举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器乐教学,这在发达国家是司空见惯的,有些国家在小学就开设了各种器乐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有成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在我国器乐教学引起重视,作为一项教学手段,被一些学校引进课堂教学,还是近几年的事。值得高兴的是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都是在关心这个问题,也都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笛子;课堂;音乐教学
  
  器乐进课堂是深化普通音乐教育改革的一大举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器乐教学,这在发达国家是司空见惯的,有些国家在小学就开设了各种乐器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有成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在我国器乐教学引起重视,作为一项教学手段,被一些学校引进课堂教学,还是近几年的事。尤其是一些山区学校的器乐几乎是零,值得高兴的是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都是在关心这个问题,也都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笔者把竹笛这一民族乐器纳入音乐课堂教学中,这一尝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教师的协助,也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小小竹笛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他们音准和视谱的能力,有助于开拓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才能,加强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进入神奇多彩的音乐殿堂。
  一、竹笛教学的优越性
  竹笛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的民族乐器。据说在远古黄帝时代就有人用笛子来模仿凤凰鸣声。“恙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揭示了笛音的感人魅力。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感受“竹笛”的艺术特色,笔者在第一节竹笛教学课,就亲自为学生们演奏了笛子独奏曲《姑苏行》、《扬鞭催马运粮忙》,美妙悠扬的笛声,激起了他们学好民族音乐的情趣,激发了他们学好民族乐器“竹笛”的欲望和信心。
  (一)有利于识谱、视唱能力的提高
  吹竹笛必须具备两种技能,一会识谱,二会吹奏。竹笛教学可以使学生做到视、唱、听、奏结合,眼、口、耳、手并用,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吹竹笛的同时,视谱能力也随着提高。学生自奏、自听,陶醉在音乐之中,接受艺术的熏陶,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这无疑对视唱教学是一种促进。
  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笛子演奏要记乐谱,还要掌握速度、节奏、力度。这种思维是多向性的,以及眼、耳、口、手多种器官的协调配合,使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得到锻炼协调发展。对于学生紧张的学习来说,吹笛子可以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休息松弛,能够促进对其他功课的理解能力。
  (二)有利于歌唱技能和认知的发展
  竹笛是吹奏乐器,对于学生的呼吸系统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长音”的练习。能无意中帮助学生深呼吸,对唱歌时的气息下沉及气息控制是一种极大的帮助,竹笛有固定音高,音准反映在听觉、指法上,有鲜明的直观性,学生在吹奏中听到音高,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音准感。唱歌时的音准问题便相应也得到解决。对嗓音条件不佳,唱歌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学生,也可以“扬长避短”,不至于被拒之音乐大门外。
  笛子教学不仅要演奏,还要唱谱,欣赏理解乐曲的内容,学习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要接触到各个地区民族的不同音乐,要了解各种基本乐理。所有这一切除了在音乐课上学习外,还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常识、风土人情等等方面。通过学习会起到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促进智力的作用。
  (三)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习竹笛也同样出现了差异。乐感强的学生接受较快,而协调性差的学生则已流露出烦躁的情绪。针对这一状况,笔者采取了分组教学法,四人一组,让乐感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让他们和他的“小老师”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从而使协调性差又胆小的学生在小组中得到了帮助和锻炼。这样一来,学生受其益,享其乐,结其友,开其怀,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笛子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一方面,学生发出悠扬悦耳的笛子是有学习的兴趣的。笛子教学充实并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学产生变化,有效地调节了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对音乐方面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了听觉、声音条件不好或变声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好笛子之后他们对乐器演奏有一定的水平,这样他们学习其他的乐器,如口风琴、箫等乐器是触类旁通的,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做好必要的铺垫,循序渐进,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信心培养。
  二、竹笛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设想
  笔者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工作的情况,不断学习、摸索,认为把竹笛引入中小学课堂不仅实施了把器乐引入课堂的教学要求,而且还填充了学校特殊音乐教育。但由于可资鉴经验少,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进度不一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也提出自己的一些改善设想:
  (一)端正、认真、努力开展笛子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教唱为主,而现在则在理论上打破了"唱歌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注意音乐综合训练和培养音乐的素质。可是实施的学校不多,因为唱歌和器乐相比,由于歌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收到教学的实效。而且演唱歌曲和演奏乐器不同,它并不需要有特定的物质条件──乐器,而只要用学生固有的声带嗓音来演唱就可以了。因此唱歌是一些学校常见的教学方法。还有一些社会中的流行歌曲、潮流歌曲涌向了学校。一些初中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有个突变,产生了成人感(成熟感)。有强烈的自尊,不愿意接受一些爱国歌曲,觉得那些歌曲过时了,不愿意接受一些较优秀的作品和一些较大的音乐作品,觉得这是音乐专业的人才可以学的。因此把竹笛引入课堂也克服了学生对音乐兴趣的缺乏、学生音乐素质的高低、学生基础差的特点。
  (二)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教学中也会出现与其他学科相似的情况。即有些学生接受力差,有些学生接受力强,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切不能按成人的学习进度去要求学生,或照搬现成的演奏法。教师要把演奏技巧按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加以分析,进度放慢,切勿造成学生望而生畏的局面,可以将教材中学过的简单歌曲或教学片断作为练习曲,这样可以减轻开始学习时识谱、背谱上的负担,便于集中精力解决乐器演奏技术上的困难,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有了一定的演奏力即可按两个声部来合奏,由于乐器的演奏还是操纵问题,即使是没有进行合唱训练的同学,节奏稳了音准不成问题。反过来通过乐器多听、多练又帮助学生提高了音准和识谱能力。
  在教学中必然会涌现出一批富有才华的学生,一些音乐天赋较高的学生。教师只要注意挖掘和培养。对这些学生除完成一般作业外,课外还可以适当的提高。如安排独奏,重奏等小节目,使这些学生成为班级中的骨干力量,以带动全班的笛子演奏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结续,笛子吹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
  [2]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3]《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4]陆金山,笛子自修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2.
  
  作者简介:郑群(1968—),男,汉族,浙江永嘉人,永嘉县瓯北镇中学一级音乐教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与音乐研究工作。

把竹笛引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