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294

[ 袁勇军 文选 ]   

注重思维训炼 培养新闻敏感

◇ 袁勇军

  [摘要]新闻敏感是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新闻实践中许多记者认为新闻敏感不可捉摸,可遇不可求。还有记者在培养新闻敏感过程中感觉宏观理论的指导操作性不强,费时费力,难以入手。本文针对这些观点,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并在总结新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思维锻炼的角度提出了培养新闻敏感的方法和途径,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闻敏感;思维训炼;培养
  
  在新闻工作中,许多新记者都有这样的感叹:与同行张三一起去采访,回来后我发了条消息,张三却把新闻做成了角度新颖的深度报道,稿子还在年底得了几个大奖,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其实这种经历和疑惑部分老记者也是感同身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牵涉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通常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即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将新闻敏感形象的称为“新闻嗅觉”、“新闻嗅鼻”。
  每一个新闻记者都希望自己具有胜人一筹的新闻敏感,但从其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似乎它是一种看不见、模不着的意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是有人认为新闻敏感虚无缥缈,由记者的天赋高低决定。如美国新闻学家卡斯伯·约斯特就认为:新闻记者需要有一种天生的鉴别力,判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主要,什么不主要……这类观点将新闻敏感归结为记者与生俱来的力量,很明显是一种唯心论的观点。
  笔者认为每个记者的新闻敏感养成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后天的努力。实践一再证明,新闻敏感可以通过记者的刻苦学习、努力实践、细心总结培养起来。具体来说,记者培养新闻敏感首先要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其次要有扎实的知识积累,最后就是要有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这些都是记者新闻敏感培养的基础,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实践和积累的过程。笔者在新闻实践和教学中就发现,培养记者新闻敏感仅仅靠上述宏观理论的指导远远不够,因为这些理论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那么,到底有没有可操作性强、更为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来提升记者新闻敏感呢?答案是肯定的,思维锻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新闻敏感与思维具有相通之处,是对新闻现象背后价值的抽象、概括的认识。新闻敏感强的新闻记者往往在思维层面上对“同一新闻”有着不同于一般的思考,笔者将之总结凝练后认识到其中的三类思维锻炼对培养记者新闻敏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预判思维。也叫超前思维,在新闻实践中记者要站在时代的高点上科学分析新闻发展变化的趋势,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从而先人一步,抢占报道先机,成就独家报道。
  2007年3月,南方某市发生了一件普通新闻,一5岁小孩右手食指不慎被锐器切断,市医院建议去省会接指,其父母因车费不够而连续遭到2辆的士拒载。的哥张师傅得知他们遭遇后免费将三人送至省会医院。该市多家媒体闻风而动,对张师傅的义举进行了简单报道就交稿下班了。但电视台公共频道实习记者小周敏锐觉察到事情还没有完,因为他在采访中听到张师傅说了一句话:“那2位的哥损害了我们的形象,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来弥补!”小周据此大胆预判张师傅肯定还有后续动作。果然在张师傅的号召下,当晚8点到11点该市数百台的士车辆排队来到广电中心广场,自发为小孩捐献了爱心款4万多元,并于当晚将钱送到了急需手术费用的父母手中。小周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拍下了爱心救助的全过程,成就了独家新闻《断指幼童获救,常德精神彰显》,获得了当年省好新闻奖,他还因此受到了常德市政府的表扬。
  有上述案例可见,许多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记者要努力抓住这细微的征兆,预判新闻演变和发展的趋势,并在新闻发生质变前就做好相应的准备。正如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所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所以记者面对形形色色的新闻一定要跳出传统“等靠要”的懒惰思维模式,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预判新闻发展方向的能力。如果只是想着完成任务交差,那你永远逮不住鲜活的“大鱼”。
  联想思维。又叫比较思维,记者在新闻现场不仅要做高踞船头的瞭望者,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具备发散性的联想思维。因为采访的过程既是记者收集现场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逻辑思考的过程,优秀的记者往往能在采访过程中通过跳跃性的联想思维唤起回忆,触发灵感,爆发出创造性的思想火花,产生独一无二的新闻敏感。
  有一位美国记者到北京采访,飞机刚着陆他就问陪同人员:“美国有要员在北京,请您帮我打听一下是谁?”陪同人员一头雾水,事先没有任何通知,这个记者凭什么肯定有美国要员在北京呢?追问之下,美国记者指着停在机场跑道上一架涂有美国国旗的波音707飞机说:“没有要员来,怎会坐白宫的专机?”到北京饭店一打听,原来是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正在北京访问。由此可见,丰富的联想思维对记者新闻敏感的产生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在实践中,联想思维有两种:一是纵向联想,以时间为轴,分析新闻发生的全过程,探寻最具新闻价值的闪光点;二是横向联想,以空间为轴,联系与新闻细节相关的其他一切信息,通过比较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新闻价值最大的新闻点或角度。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总是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反过去思考,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甚至因此而有新发现。在新闻报道中,运用逆向思维挖掘别人不敢想或未曾想到的问题,追踪新闻中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往往能让普通新闻“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9年湖南某高校校报收到一篇学生来信反映校方水电维修人员办事效率低下,寝室停电2天后才来维修,学生记者立即据此写了一篇批评报道《“迟到”的维修》。但编辑在审稿时却发现有个细节不同寻常:水电工是晚上9点多前去进行的维修。据此,编辑运用逆向思维提出了一个问题:不负责任的人会在晚上9点为学生维修电路?带着疑问编辑展开了调查,他发现该校扩招后寝室数量剧增,水电工人手严重不够,加上事发时有12栋宿舍的近百间寝室出现了烧保险的情况,所以造成了“维修严重延误”现象。该编辑立即将该报道修改为《感谢你,深夜来访的电工师傅》,对事件进行了澄清,消除了学生对学校的抵触情绪,负面新闻变成了正面新闻。报道出来后,后勤集团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了学习,号召员工学习电工师傅加班加点忘我工作的精神,有效促进了后勤服务工作的进步。该报道还在年底被评为了湖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
  锻炼记者的逆向思维要注意三点:一要大胆质疑,这是发现新闻的契机和基础。二要敢于标新立异,独立思考,要坚决破除人云亦云对自己思维的影响。三要调整思路,扎实求证,调查发现新闻表象背后的“大新闻”。
  新闻敏感不是空中楼阁,它是黑暗中转瞬即逝的闪电,细心的记者总能看出端倪:闪电后面必有惊雷!记者只要在新闻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预判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长期坚持,刻苦锻炼,新闻敏感就会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6).
  [2]卡斯伯·约斯特:《新闻学原理》,人大新闻系,1960.
  
  作者简介:袁勇军(1981—),男,湖南常德人,职务:新闻中心副主任,学位:学士,研究方向:新闻学,湖南文理学院宣传统战部。

注重思维训炼 培养新闻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