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缺乏文学修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正常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途径之一,理应担当起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的重任,而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合文学教育是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断裂;重生;高校;文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膨胀,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就显得越来越突出。而当前我国又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等急剧的社会变迁,短时期内大量的社会问题频繁出现,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学生中只注重掌握专业知识而人文素质低下的现象比比皆是,其结果导致大学生的道德水准缺失、综合素质下降、个性发展畸形,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科技奴隶”、“智能强盗”。[1]人文素质的缺失、人文素养的低下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据媒体报道或者各个高校的老师反映,目前很多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是语病错字百出,甚至连很多小学生的文学水平都不如。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因为如果这种现象蔓延下去,势必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试想,一名大学生连最基本的读写都存在严重的问题,那又何谈报效祖国之类的豪言壮语。
一、 断裂的过去: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离
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除了物质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它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优秀文化传统的延续主要还在广大的知识分子,而对这些知识分子的意识的培养则要从其受高等教育开始。所以,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也就当仁不让了成为了文化传统延续的主体。
很显然,文化传统延续主体的自身为了要完成文化传统继承这一重要的任务,就就必须要以自身强大的文化修养为后盾。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不仅未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反而在社会转型的大浪潮中失去了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这非常不利于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未来人才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过去和现在并没有引起高校工作者的重视。这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修养提高的载体文学教育处于断裂状态。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态,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过去我国大学生由于招生数量相对较少,因此质量相对较高。那么其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处于相对较高的层次,所以其人文素质缺失并不严重,因此也没有引起利益相关者的注意;二是在过去的年代里,大部分高校都针对普通大学生开设了提高人文素养与文化素养的文学教育选修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以前高校可以开设的选修课相对较少,而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小,再加上由于外界的诱惑还不多,因此也在客观上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选修这门课程;三是由于在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主要还于为统治阶级而服务。因此课堂的主要内容在于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以及强调让学生学会如何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关规章制度,如何学会在大学毕业之后的几十年工作与生活中做一个听话的公民等等。这种主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其功能的发挥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因此也无暇关照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四是由于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任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所以他们也错误的认为他们所教授的大学生向他们当年一样,会主动积极的在其它课堂上或课外通过不断阅读各种经典著作,听各种文化学者的讲座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水平。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现在的普通大学生很少有主动阅读文化著作的习惯,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其长久以来积累的惯性思维使他们永远相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而且由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大学生们热衷于在课余时间玩网络游戏、打工赚钱、谈恋爱等等,根本就没有将精力放在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上。也就是说,这些老师们简单的高估了他们学生的水平,造成了一些泡沫现象。
然而令人可悲的是,目前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离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现象,大家都认为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觉得大学生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们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向学生传授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而提高文学修养之类的要求与他们毫无瓜葛,认为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的思政课,课堂上学生基本上都趴着在睡觉,而没有睡觉的学生也在看其它方面的书,真正听课的学生极少。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该老师讲课的水平实在是太差,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不能对学生产生任何的吸引力。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想,如果这位老师自身有这较高的文化修养,在课堂上能够不断穿插一些有关文学教育的相关内容,那情况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观。
二、重生的未来: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一)融合的必要性
普通高校大学生文学素素养缺失已经到了必须要挽救的地步,而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一工具也最好的途径之一。也就是说,将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融合将会给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重生的希望。
然而,为了更好的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我们必须要阐明二者融合的必要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应该在充分了解大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关心、激励、提升、尊重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应当以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来彰显其特有的人文关怀。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他们的正当需要和利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满足和实现时,才能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满意度,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与实施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现代价值目标,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需求,反映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实施人文关怀的途径之一就是将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完美融合。当然,完美融合并非我们相像的那样简单,还必须要采取多重策略来实现。
(二)融合的具体策略
1、相关教师要具备融合意识
所谓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而用更通俗的话来表述,有意识即意味着有思想,且意识具有很强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也伴有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一旦意识到意识自身并对意识进行模拟,便产生了“人工智能”,标志着人类的意识发展到了高级的阶段。因此,为了要实现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相关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这种融合意识,然后在具备意识的基础之上产生具体的行动。
2、在思政课中融合文学教育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确定和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少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成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行为规定,教育内容的高大、遥远有时让学生认为与自己根本无关,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是简单、僵化的“我说你听”式的单向的灌输,忽视教育对象的感受、兴趣、态度、个性差异,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和个体价值,忽视对人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需要文化滋养的人”,其结果就是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抵触和反感,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而实现全面发展中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定位。因此,为了扭转已经失衡的价值定位,我们可以有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融合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多下功夫,可以适当的添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音乐,将字体的设置更多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等等,给大学生们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教育背景,让他们在无形之中感受到文化教育的魅力,从而不断提高其文化修养与素质。
3、开设二者相结合的整合性课程
所谓整合性课程,即将文学教育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实现整合,将两门课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整合有多重含义:首先是内容的整合,而整合并不仅仅是指简单的将这些内容粘贴在一起,否则这种人为的硬性整合将会带来一些不适应,会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其次是师资力量的整合。由于在过去的大学教学中,这两门课分别由不同的教师任教,他们都只具备自己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而整合性课程由涉及到两个学科,因此我们必须要将这些师资力量有机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跨学科攻读研究生的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以有意识的招聘具有文学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或者是招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这种复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将不同学科师资力量整合起来所耗费的精力、人力和财力;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文化的整合,即通过某种决定性的方式.把各种相容的或异质的,甚至是乖离的文化要素综合成一个相互适应,和谐一致的文化模式。而这也是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核心要素。
4、实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教育管理
文化管理是相对于科学管理而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价值观念和信念确立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的一种管理理念。高校文化管理是文化管理的模式在大学组织管理中的运用,在尊重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强调建立组织成员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为获得管理成功的关键。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教育管理,即是指在高校文化教育管理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观念。因为客观而言,目前高校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文化教育相比更加成熟,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要通过文化教育为载体来实现,因此必须要加强文化教育的管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是一种很频繁的活动,因此将其纳入文化管理的范畴,将会极大的增加对普通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周方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2]周石其.文化管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吴成钢.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牵引力[J]. 科学社会主义,2009(6).
作者简介:粟丽 (1981—),女,湖南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