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237

  

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与诚信思维引导

◇ 陈 锦 杨胜勇

  [摘要]在各种利益调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上的各种不讲诚信现象冲击着圣洁的校园生活,大学生中不诚信现象正侵蚀着祖国的未来。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失信行为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探讨开展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手段,为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和诚信素质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引导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明礼诚信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切实加强诚信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对于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投身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失信行为
  当前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包括:1、考试不诚信,代考、抄袭、夹带甚至是电子通讯作弊等舞弊行为困扰当前大学教育的评价体系;2、就业不诚信,个人简历弄虚作假、虚报经历,夸大其辞、言不符实,盲目择业、随意毁约;3、经济资助政策中的不诚信,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的虚假信息、毕业后不按协议还贷、虚开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获得助学金、拖逃学费;4、感情交往的不诚信,大学生恋爱不负责、同时和多人恋爱、同学交往过程中的欺诈以及偷盗、赌博等现象,都是大学生不讲诚信的具体表现。
  二、开展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的背景
  (一)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氛围的缺失。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氛围的建设需要长期、一贯的引导与形成,但是往往为了促进眼前工作而忽视了诚信。如学校为了能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在有意无意之间也纵容了学生的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对毕业生就业材料所填内容没有进行认真的核对,甚至为了达到某些硬性指标而鼓励、帮助学生造假;部分老师在监考过程中,对考试作弊行为视而不见、处理不严,诱发了学生的铤而走险心理、对监考老师的抱怨;学校相关诚信文化活动的缺失也放弃了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良好舞台。
  (二)社会不诚信因素的影响。
  当前,拜金主义的思潮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人把对物质和功利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经常采取不正当甚至非法手段在社会各领域进行恶性竞争。学校里存在的不诚信现象也成为诱发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因素。学校在有些评比或活动中,虚张声势、表里不一,指导学生进行不诚信言行;有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精神,上课质量不高,与学生交往中表现出不诚信的言行;在学术上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抄袭论文、盗用他人研究成果;在生活上缺乏认真负责的作风,一些流言蜚语传到学生群体中。这些学校或教师导致的不良因素,客观上导致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三)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盲目拔高,压力的增加形成不诚信的动机。
  有的单位在面试过程中只花几分钟时间甚至只看简历,导致学生在简历中造假比较容易通过初审;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一些用人单位本来一般的本科学生就能胜任,却要求招聘研究生以上学历;在工作中英语水平要求不搞,能简单操作计算机即可胜任的职位也要求应聘者必须过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
  (四)守信收益的缺失与失信产生的回报形成鲜明反差,在道德上对大学生形成考验。
  在经济资助工作中,失信与守信的差别可能达到每学期3000到5000元的生活补助;在就业过程中,失信与守信的差别可能就是是否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考试过程中,失信与守信的差别可能就是是否能够通过考试、是否能够获得奖学金……守信收益与失信回报的巨大反差最终会伤害守信者的荣誉感。
  三、引导大学生诚信思维的具体举措——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一)规划好系统的诚信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注重知识传授与道德导向并举,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明礼诚信的生活理念,坚持不懈地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开展一系列诚信宣传活动,利用宣传标语、校园广播、校电视台、橱窗和校报等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诚信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诚信文化的现身说法,对于当前社会和校园中的不诚信的严重后果予以通报,震慑又不诚信行为或计划的学生心灵。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氛围。
  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宣传导向,充分发挥校园传播媒体的宣传作用,在校园内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通过培育校园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消除诚信危机。
  (三)提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家长对子女道德观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诚信道德也不例外,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审视和修正自身的诚信行为,加强对大学生的监护与引导,做到言而有信,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和发展,对子女的诚信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学校应和家长密切配合,在新生入校时召开家长会,保持与家长的沟通,通报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表现,希望家长在道德规范作出表率的同时,要经常关心子女的成长,尤其是思想品质方面的表现,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不鼓励不诚信的竞争手段,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诚信建设。
  (四)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校园考核机制。
  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是对大学生发展方向制定的风向标,只有合理的体系或机制才能引导大学生诚信思维。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在选聘毕业生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综合素质以及个人发展能力,而不是简单通过简历加以评价;在课程考试考核中更加注重综合知识的掌握水平与个人运用能力的考核,减少课程死记硬背的考核量,始终如一地抓好考场纪律管理,倡导考试诚信;加强对学校审查资料的考察力度,坚决剔除学生中弄虚作假的成分,严厉禁止教师暗示、引导、帮助学生进行不诚信行为。
  (五)建立诚信档案,增加守信收益、提高失信成本。
  诚实守信,除了依靠自律和制度的约束外,同时还要加强行为管理,充分发挥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那些弄虚作假、言行不一等不良行为给予必要的曝光。高校有必要营造信用环境,设立信用机制,在大学生中率先建立信用档案,使它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各种行为。要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措施,对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盗窃欺诈等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必要时与学位挂钩,彻底打消其侥幸心理。通过这种监督机制使学生意识到,失信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同学中不断树立典型,强化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育,使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理念在学生思想中发扬光大,并自觉地将诚信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杨阅,赵海月.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及抑制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21-124.
  [2]陈一容,田岐瑞.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制度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4):68-69.
  [3]冷丽梅.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探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5):51-52.
  [4]张艳华.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107-108.
  [5]张晖,张毅明,安桂玲.浅谈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作用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8(11):169-170.
  
  作者简介:陈锦,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与诚信思维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