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战国时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非常推崇孔子,自认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因此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作为儒家学派的大师,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衣钵,而且将之继续发扬光大。他以合礼为经之本,以权变为现实之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将孔子“礼”的思想发扬,形成了自身的灵活性。孟子的灵活性是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积极回应,与孔子相比,孟子的灵活性具有新的特点。
[关键词]孟子;礼;仁;孝;权变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就是说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孟子选择了“舍鱼而取熊掌”,原因何在呢?这就涉及到了孟子的权变思想。“权,秤锤也,所以称物之轻重而取中也”。在孟子那里,权变主要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遇到行为准则发生冲突的两难情境时所进行的变通行为。虽然“权”字在《孟子》中仅出现过两次,但书中的诸多事例均能透射出权变的思想,贯穿于其权变思想中的根本原则便是“仁”。虽然孟子的权变思想自身及其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审慎批判地来对待,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符合时代变迁的要求,对后世仍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于权变问题的讨论始于孔子,孔子自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这充分反映了孔子逐步通权变达,善于运用礼的原则灵活处理各种具体问题,以至达到如火纯清的境界。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使权变问题更加鲜明地凸现出来。
一、孟子对礼与仁的碰撞
礼是古代治国的纲纪,是人人必须遵守的;男女授受不亲,是古礼中极重要的一条。有一个十分经典的事例就是,《孟子·离娄上》篇中孟子与淳于髡的对话,嫂溺是否应援手?按照当时儒家的礼制规定,男女“授受不亲”。但当嫂子不小心落水时,是应恪守礼节不与之接触,还是应出于“仁心”援之以手?这就涉及到权变的问题。孟子做出的回答是:“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 礼也;嫂溺, 援之以手者, 权也。”(《离娄上》)可见孟子觉察到了圣贤们制订的礼经对于解决这件事情是捉襟见肘的,甚至意识到了一味地照着礼经去做,就会在某些事情上导致非人道、反人道的结局。于是在孟子的思想中,才有当礼的规定与道德准则之间发生冲突时,道德主体应当依据具体情境而做出的变通选择,小叔子要不顾礼仪规定去救溺水的嫂子。
二、孟子礼与孝的权变
孟子十分重视孝道,循礼是为了尽孝,但若以变通的手段更好地实践孝道的根本宗旨,更为难能可贵。比如,舜是否应该不告而娶。一方面从婚姻的程序上看娶妻是人之大事,按照礼制定当禀告父母,婚嫁方面的“子孝”应该服从父母之命,“不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钻穴隙相窥, 逾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下》)另一方面, 从婚姻的目的看,他又必须娶妻,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离娄上》) 也就是说, 子孝的根本是要传宗接代,有后人承继家祠。舜不禀告父母而娶妻, 尽管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形式。再看实际情况,舜之父瞽瞍与舜的后母穷凶极恶,对舜的态度极其恶劣。舜若秉明父母定会受到阻挠,孟子认为禀明父母再娶反而会陷父母于不仁不义。于是便选“择不告而娶”,虽非礼,但避免了最大的不孝。在孟子看来,相对于礼,仁、义是更为重要、更高的准则。因此,他对舜的不告而娶是持认可的态度的。这里,中国古代婚姻法中的“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矛盾。孟子则在坚持“实质正义”高于而且优先于“程序正义”的基调下,认为舜不告而娶固然是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礼的违背,但这种激进权智却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以一种“小错误”的做法达成了“大正确”的效果,也就是足以保证舜去履行“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的抽象性义务,进而有可能避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实际性过失。正因如此,孟子在另一个场合曾说:“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犹以为告也。”
礼的权变思想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但是这里我们也要清楚一点,孟子这里的权变只重视了“子孝”的肯定,却忽视了“父慈”的批评。对待父母要按孝的要求从事, 但孝亲又要分清轻重缓急, 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正确对待,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总之,孟子对“礼”权变的实现是以前人认识为基础,以“仁义”为尺度的。也正因为孟子的“居仁由义”是内在的,孟子的“礼”学思想才是活生生的,孟子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道德实践中感而通,所以人把握原则最终会不落窠臼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自由境界。金景芳先生认为懂得权变就是懂得辩证法。当今社会如何协调好两难问题, 如, 法律合情不和理等问题,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用辩证的方法解决好问题。适时、应时而变, 才能实现社会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清]焦循.孟子正义[M].中华书局,1987.
[2]罗世杰.孔孟伦理思想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83(4).
[3]徐向群. 行权反经:论孟子思想的灵活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6(3).
[4]马永庆. 孟子的权变伦理思想评析[J].哲学研究,2005(5).
作者简介:杨延霞(198—),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2008届硕士研究生。程红(1980—),女,汉族,中共党员,就职于日照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