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着眼于目前中学生教育中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案例,探究家庭与学校沟通有利于家中转变教育理念,了解孩子成长,学会教育孩子,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沟通;了解孩子;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当代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栋梁之才,而21世纪的人才应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那么,今天的中学生能否成为新世纪国家的栋梁,应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共同教育的结果。在这三者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如果家庭和学校间相互沟通,形成合力,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就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一、家校沟通有利于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品质的优劣,人生观正确与否都是教师的责任,认为孩子成才与否于自己毫不相干;有些家长则过分看中孩子的成绩,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而有些家长则过分溺爱孩子,放任自流等。家长的这些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初一新生刚入学时,有的学生适应能力差,不能应付初中的学习生活,学生自己很苦恼,回家后经常对父母诉苦,甚至发脾气。家长则认为孩子在小学时表现很好,为什么上初中后变化如此之大?有的家长甚至埋怨学校,指责学校的管理措施。针对上述情况,在初一新学期定期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相互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初中的教学特点及课程设置,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现有的不足,使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理解学校,转变了观念。事实证明,这些学生很快走出阴影,充满自信,快乐健康的成长。
二、家校相互沟通让家长学会如何教育孩子。
家庭作为孩子校园之外的主要生活空间,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至重因素。因而作为班主任应多利用家长会,搜集资料与家长们沟通,结合一些家教成功的例子,启发引导他们让他们学会如何教育孩子。例如如何让家长与孩子沟通,我分几个方面向家长介绍了一些沟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倾听,这里面包含着尊重、理解和欣赏,当孩子滔滔不绝地向你谈论学校、社会的见闻时,要耐心倾听,并不时的表示赞赏或好奇,引发孩子的谈兴,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谈话,更不要一不顺耳就打击、挖苦。用这方法,家长们反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多了,关系融洽了,使孩子安全地度过青春期。再如,针对有的家长动辄指责孩子,尤其是当孩子考试不理想时,如何去开导孩子、教育孩子,我打印好一些材料发给家长。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让他们也渐渐学会了欣赏孩子、鼓励孩子,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家校沟通有利于教师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教育学生。
教师与家长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表现、爱好、生活习惯等,就可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而不至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我班李路飞同学在刚入初中时,组织纪律差,打架、骂人、学习不认真、作业应付差事。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该生父母离异,随父亲和后妈生活,还有个2岁的弟弟,弟弟经常打扰他学习,因此完不成作业。另外,家长对他疏于管理,养成其懒散、不爱学习等坏习惯。针对这些情况,我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为什么不交作业,没有讽刺他,而是及时发现他的发光点,在同学们面前树立其威信,然后多次单独与他谈话,告诉他毛泽东闹市读书和陈毅伤病作诗等事迹,使其明白一个坚强、勇敢的人是不会被外界环境所左右的,他一定能克服外部客观条件的限制,努力向前的。通过努力,该生端正了态度,改正了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高涨,人也开朗、自信了许多。
四、家校沟通有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养成了自私、懒散、不关心他人、生活没有热情等不良习惯,严重阻碍了学生健康人格精神的形成。家校沟通能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在学校生活中,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条例及各种集体活动,引起孩子们对个性发展的关注,但一回到家,又会恢复常态。如此反复,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家校沟通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管理,关注学校事务,从而配合学校,达到教育目的。本班学生王瑜最近爱打扮、乱花钱,学习成绩下降。通过观察及了解,我发现她每天放学回家很晚,放学后经常在校门口附近逗留,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其父母最近找到一份工作,每天加班到很晚,不能按时回家,也无从知道孩子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和她父母共同找她谈话,其父母想办法将孩子的奶奶接来。通过多次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家长和老师对她的关心。该生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再无违纪现象了。实践证明家长与教师相互沟通情况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学校与家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与家庭相互沟通,积极配合,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孙云晓教育建议》 新华出版社,2002.
[2][美]费尔德曼《心理学与我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何芳主编 《转化后进生的理论与方法》 知识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金玉洁(1970—),女,汉族,山东平度人,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