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238

[ 谢妙婉 文选 ]   

读刘倩倩儿童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 谢妙婉

  [摘要]《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是一首较为动人的儿童诗。“爱心”和“同情心”是整首诗动人的意韵。在突出新时代儿童美好的心灵时,作者力戒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一咏三迭,连造悬念的方法,令全诗情趣盎然。诗人把这些人文情怀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读者可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笔者认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新时代儿童美好的心灵,是这首诗备受喜爱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儿童诗;构思;想象;情感
  
  原以为儿童诗是“小儿科”,细读之,方觉其美。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常常是通过一人一事一景,融进儿童特有的想象,表现儿童美好的感情。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诗经》就已诞生,并以其辉煌著称于世。爱诗、诵诗、作诗,中华民族这一深远的诗教传统,使历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而儿童诗则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诗”。浙江省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俞春燕老师在《小学低中段儿童诗阅读欣赏的实践与研究》一文中指出: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描写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有感情、最凝练、有韵律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受到特定的读者心理的制约,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是符合儿童心理的,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儿童文学》1981年1月号,作者刘倩倩)便是一首较为动人的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儿童诗。
  “爱心”和“同情心”是整首诗动人的意韵。在突出新时代儿童美好的心灵时,作者力戒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一咏三迭,连造悬念的方法,令全诗情趣盎然。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留下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儿童文学教程》指出:“儿童文学能力包括三个层面:生理的感觉—运动层面,心理的意识—符号层面,文化的审美—经验层面。而心理经验必然要伴随着生理过程一同发挥作用。”《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这几个层面。诗的前三节,每节句式相同,意象各异。每节第一句写意象(蛋糕、棉衣、歌片),第二句写细节,第三句则紧扣上面而造悬念,读来琅琅上口,趣味盎然。三种“意象”有吃的,有穿的,有精神享受的,作者在此着意为“我”营造一个充满家庭温暖的氛围,再以“留”字设置悬念,同时,通过“悄悄”“一定”“最”等词以及连续出现的“你别问”,把儿童特定年龄下的“淘气”“认真”“神秘”等神态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既增加了全诗的灵气,有引人读下去。这种抓住儿童心理特点而构思着笔的写法,是全诗“趣”味较浓的重要原因。
  “优美的儿歌,构思往往是新颖巧妙,含蓄有味的,有时甚至要象相声那样‘抖包袱’”(刘勇《谈谈儿歌的特点》,见《阅读与写作》1991年第二期),我们读到的这首诗,正是“抖包袱”的一个“典型”。请看后三节:
  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送给她挡风雪/在一块歌唱那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啊/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这里,作者的构思依然是“设置悬念式”的,但在其抖出包袱的时候,我们却惊叹作者那描摹儿童想象神妙之笔。更为“我”的那种儿童美好的感情而感动。“正如神话表现了童年时代的人类企图借助于幻想和想象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一样,儿童常常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来理解、认识世界。他们多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他们可以与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对话,甚至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刘勇《谈谈儿歌的特点》)。如果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诗歌的感情是通过儿童充满爱心的那些细节体现出来的话,那么它的情趣和教育意义则是借助于想象而产生的。一个“飞”字,连接了现实与幻想的两个世界,前呼后应,相得益彰:白天的“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蛋糕”,是为了借助晚上的梦,把它送给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吃;白天的“我”爱护身上的棉衣,是为了借助晚上的梦送给卖火柴的小姐姐挡住风雪;白天的“我”留下最美丽的一面歌片,是为了晚上能在梦中和小姐姐一起唱那美丽的歌……细读这首诗,我们不为小孩的童稚而觉可笑,相反自觉尘垢的心为儿童的这种真挚的,纯真的,美好的感情而深深地感动,它唤起的是人们对一缕春意,一抹阳光,一片绿叶的温暖的感觉,是尘封的心户飘进一曲空灵的乐音……细读这首诗,我们将又注意到,作者刻意描写“妈妈”、“爸爸”、“哥哥”对“我”的关怀,实际上是为了反衬卖火柴小女孩的孤苦,凄凉,通过这一对比,把全诗的“爱心”“同情心”主题又推上一个高度。近代儿童诗人金波说:“儿童诗首先是美的诗。他发掘出人的心灵中丰富的普遍存在的美,去陶冶儿童稚嫩的心灵,诗是儿童感情上的营养品。” 茅盾实验小学儿童诗研究者俞春燕老师说:“在儿童诗人的笔下,世间万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着活灵灵的生命,也有着它们的思想感情。这是儿童诗人特有的情怀。诗人把这些人文情怀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读者可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
  通读刘倩倩《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诗,我认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新时代儿童美好的心灵,是这首诗备受喜爱的原因所在。
  
  作者简介:谢妙婉,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文化馆馆长。

读刘倩倩儿童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