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282

[ 冯玉霞 文选 ]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 冯玉霞

  [摘要]语文教学就必须精心设计语文问题,给学生创设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创设课堂设问情境
  
  从语文学习的认知本质看,语文学习离不开情境。事实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此,笔者就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策略做一简单探讨。
  一、引疑激趣策略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由此而见,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设置坡度策略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此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为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的境地。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解答距”的四个级别,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如果赏析就此打住,也是可以的。而从问题设置坡度考虑,笔者就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在面对这样一个题目时,学生心理已经有了准备,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许多个性化的理解。
  三、巧设悬念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例如在学习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时,在分析“上帝”这个形象时,在学生的思维先是都固定在“权威的代表”“正统思想的化身”,“别人思想行为的禁锢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来扼杀世间美好事物的冷面统治者”上面,为了使探索更为深入,不要一叶障目,我顺势提出一个疑问: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走向更远更深。再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笔者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通过巧设悬念,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事实上,现阶段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在每一章中教师都可以有这样的设置。只要教师巧妙使用,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情景一方面应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应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优秀的文章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与激励。实践也证明,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设问情境的创设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从而为学好语文乃至各门学科都奠定良好的智力基础。
  
  作者简介:冯玉霞,女,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