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262

[ 祝锦燕 文选 ]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 祝锦燕

  [摘要]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对现阶段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思考与分析,阐述针对当前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存在的弊端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教育手段等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思想;美术教育体制;美术教育手段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正逐步向轻型工业化国家迈进,必将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门的职业人才,各种美术技能人才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多,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要求职业学校美术教育者在新历史条件下积极探索美术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及教育手段,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一、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思想应淡化技能、强化思想
  美术教育思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20世纪以前,西方美术教育的看法是,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绘画技能。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对人的技能要求不断变化,人们对美术教育目的的认识开始有了变化。结合对人的需求层次的认识和社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当前美术教育的目的逐渐趋向共识,即美术教育有三个基本目的,分别是:第一个人愿望的满足,第二文化遗产的传递,第三艺术社会角色的确认。传统美术教育因为看重的是技能传授,而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社会美术需求可由电脑软件等技术代劳,故之前的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绘画技能的观点不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因此美术教育不再仅仅是生产意义上的技能传授活动,也不再仅仅是作品制作的本身。在飞速发展的多元化的社会里,倘若仅以技法训练为主来进行美术教学,教学思想呆板,教与学容易被技能技巧牵着鼻子走,学生的美术学习和个性发展受其影响,创造性才能也会被扼杀,美术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当中,笔者逐渐认识到要完成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学思想上要侧重于师生交流,如果没有交流,学生的需求无从得知,前面几个目标的完成也就无从说起。传统美术教育将很大一部分美术教育时间和精力放在技能的教与学,容易忽视对学生思想的启迪。当前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中,受限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考核等客观条件,在实践教学当中美术教师主观上偏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技能教育,忽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去发现、判断和体会。但过分强调技法训练和研究,占用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爱美的天性,使职业美术教育容易停留在基础训练层次上。
  社会多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个性的张扬,个性是天性的存在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原因,职业教育发展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当前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学校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的发展,既需要美术技能的训练,更需要学生个性的发展。
  创新能力需要学生个性的理性发展。如果在职业教育中采用淡化技能、强化思想的美术教育思想,美术教师的定位就是由技能的传递者转变为思想的传播者,主要教学任务就可侧重于帮助学生认识、发挥和应用其个性能力。淡化技能、强化思想的美术教育思想,充分考虑到了职业学校学生个性活跃的现实,对学生及其个性表现出了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对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有利于长久不断提高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体制应侧重课程设置
  教育思想依托于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教育思想的实践。
  近年来职业美术教育发展迅速,但美术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当前社会对未来职业人的需求的不断变化,各职业学校知道要注重根据职业、行业对美术的要求开发专业课程。但在实际的职业美术教学过程中专业的差异性表现的弱。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在校学习美术专业课程的时间少。由于侧重美术技能的培养,以三年中专美术教育为例,一年级仍是素描、色彩、速写等的教学,二年级才开始专业课程的训练,相应美术史、美术理论、相关美术的几个基本软件教学也同步开展,到三年级学生就已经外出实习。二是美术教师的导向问题。目前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做工很是在意,虽然有老师会在考评标准加入创意分,但有限。精致的做工,往往比精良的创意更耗时间,对于引导学生提高美术创作能力而言是舍本逐末,但职业美术教育体制中对教师考核的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对学生作业的考核上。
  体制的转变可从美术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入手。了解了美术学习的基本目的后,职业学校可以适当弱化基础课程、强化专业课程,即进行项目教学,将基础课程的内容(素描、色彩、图案、三大构成、字体等)化解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原因多方面,其中重要一点是学习兴趣不高,认为学习的东西将来用不到。这就与课程设置紧密相关,不容否认的是目前职业学校美术课程的教育内容仍存在美术老师主观想当然确定的现象。职业学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美术教学课程的设置,使之更加贴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专业课程掌握的深度、广度、精度关系着学生的前途。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者应积极调研当前区域经济中职业、行业对美术的要求,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培养方向、数量、质量和时间,对学生进行项目教育,尽量做到现在教的、今天明天用的。其中最为便捷的方式是由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根据企业直接对学校的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定单式帮助企业培养员工。
  项目教学将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上,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教学。在实践当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既检验了老师的理论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也全面提高了学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手段应重在思想交流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要开展好必然要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工作自然千头万绪,但占领导地位的工作仍是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关系。近年来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综合素质下降、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水平较差,给美术教师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对美术教育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活动往往在教学关系上更多的体现为教与学的矛盾,如将矛盾处理好,教师代表社会所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推动学生发展的动力。
  教育手段是指教师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学生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综合,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是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教育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绝大部分职业学校物质教育手段越来越现代,在职业美术教与学中缺乏的是精神手段。
  精神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在教育思想部分,笔者提出了美术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技能,而在于思想交流。师生间如无思想交流,老师不接受学生的学习反馈,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无视老师教育付出,伤害老师教育成就感。思想交流既是教育方法又是教育途径。思想交流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可以说,交流是教师教育思想延伸的重要精神手段,是教师的教育机智的体现,只有交流才能解惑,只有交流才能发展,只有交流才能让学生将外在的教学内容内化。
  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内容具有的美术设计性、美术劳技性、社会服务性三大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承袭多年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多一些,教学手段要活一些。美术教师可以项目教学为中心,将劳技性教学溶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具有社会服务性的案例内容贴近学生将来工作中面对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与学生交流,注意把学生的心理导入到创作设计的状态之中,有序刺激强化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表现能力和社会实践需要相结合。
  四、结束语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美术技能人员,这要求职业学校美术教师改变教学思想,适应市场需求,完善自身教育手段,在实践中开发课程建设,探寻最佳的美术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美术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祝锦燕(1976—),女,江苏靖江人,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