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标的执行,新教材的试用,语文教师的压力更大了。学时减少了,标准提高了,语文课堂紧张中有些压抑,四十分钟似乎太短。如何高标准达到新课标,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师无可回避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立足课堂,善教激趣,减负增效,构建起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师既是高效课堂的设计师,又是具体操控员,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发挥得有效乃至高效。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更新观念——善教有法
1、对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
多年的语文改革实践证明新课标的设计是科学的,传统教学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尽人皆知。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这种新理念不仅要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上,更应该体现在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上。让学生愉快学习就是人文性的最佳体现,让学生学以致用就是语文工具性的最好表达。因此,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就要以学生为本,使之愉快学习,学会学习,从而欣赏美、创造美,使语文学习成为终生学习并受益终生。
2、对师生关系的再认识
正确对待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目前,人们在否定传统的师道尊严之后,师生关系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并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尊重学生不能唯生独尊,一味迁就。教师如果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对其错误置若罔闻,那么,就不能够进行有效教学,更谈不上高效课堂。要想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统一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知识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所以,师生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而共同尊重的是真理与知识。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丰厚的知识、真诚的爱心首先赢得学生的尊重,进而让学生亲师信道,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兴趣,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不能让学生怕自己,恐惧是一种消极心理,这种消极情绪对学习极其不利。给学生适当的鼓励,使他们再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勇敢创新。这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3、对课堂教学的重新认识
过去我们更多关注教师如何教,忽视学生怎样学。可以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只重教法,不重学法。所有的作品都是教师掰开揉碎展示给学生,大多时候学生并没有领略到作品的精华与美丽。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我们的教法就是教给学生学法。《学记》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探讨思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文章的“至味”,不是我们用语言表述出来的,再生动的语言也没有学生与作品产生的共鸣来的深刻。当然,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就要指导学生学,必要时要告诉他们学习的要领与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高效的语文课堂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陶醉,朗读得怎样声情并茂,而是让每一个学生投身其中,这样,一千个读者,才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明确目标——善教有果
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做了一期节目,讨论中小学生休息时间够不够的问题,参与讨论的有教育专家、教师、学生还有家长,一位家长的话对我触动很大,他是位工人师傅,他说:我不懂教育,但是我知道我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时间就短了,休息时间就长了,如果孩子在课堂上就学会了,就没有必要写那么多家庭作业了,孩子的休息时间不就没有问题了吗?家长的话一针见血,切中问题的关键。遗憾的是那些专家、老师没有回应这位家长的问题,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了。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劳动过程,不能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要讲效率,要效果。效率高不高,是说完成任务目标的时间长短,效果好不好,是说完成任务的质量高不高。所以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的。新课标指出课堂要实现“:知识和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教师就把课堂目标写在黑板上。写出来三方面的目标容易,该确立怎样的目标,目标能否在课堂上实现,如何实现才是课堂设计的灵魂。
1、基础知识常抓不懈
不论语文课堂如何改革,都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只是积累的方法可以不断改进,让学生尽可能记得准,记得快,用得上。于漪老师在讲“饱满”一词时就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坛,方法灵活生动学生想忘都不容易,同时又拓展了这一词语的用法,事半功倍。这就是高效课堂的效率。教学中我发现总有学生把“膏”字写错,不是上面少写一个口,就是下面少写一个口。我就帮他们分析,这是一个形声字,上面“高”是声旁,下面“月”是形旁,从此再没学生写错。让学生学会用分析字形法来记住汉字,就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高效要在保证质的前提下提高量的积累,而不是漫天拓展,忽视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养成学习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我们高效课堂的目标之一。
2、情感教育润物无声
人的感情是最复杂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的感情是复杂又细腻的,所以,情感教育最忌讳空洞的说教,它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例如不少教师在教《荷塘月色》一课时,习惯套用习惯的说法,文中情感是“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其实通过背景简介,课文诵读,有不少学生感受到得是作者面对荷塘美景时有一份喜悦,暂时摆脱了心中的苦闷,离开荷塘,苦闷就“又上心头”了。他们认为作者的哀愁是拂不去散不开的。在情感领悟方面,学生是很敏感的,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一次心灵的触动,强过千万次说教。所以情感教育,价值观培养应似春雨润物无声。
3、方法过程 潜移默化
要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断提高,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听说读写的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潜心研究的是阅读的方法:如何以最快的阅读弄清文章主旨,怎样体会文中情感,如何欣赏文章的精彩。然后总结出科学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任何方法都是在实践中渐化为能力的,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主体体验的过程。听说读写的方法不是物理、数学的公式,不可简单套用,而是在语文实践中结合自身体悟活化为自己能力的。所以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深入实践。
三、开发资源——善教有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们的教育始祖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语文教学要深入开发各项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1、开发时间资源,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学生的时间被各种功课、作业塞得越满,给学生留下的供他思考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越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越大。在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存在一种观念: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我们语文教师不能一味指责学生,而应反思自己。是长期的语文低效甚至无效教学,才让学生这样看待我们的语文课。我们课堂教学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很多时候不是被学生而是被教师浪费掉了,我们的劳动不但无效而且后患无穷。在我们苦口婆心、滔滔不绝讲解时,无情的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分析的权利和时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首先来自课堂,明智的教师要给学生赢得时间。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就是最好的明证。当然,给学生自由的时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发现的乐趣,思考的乐趣以及语文学科独有的美感。
2、开发教材资源 给学生起跳的踏板
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都是精品,文中充满了充满了浓郁的情趣、理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高效的语文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踏板,把教材当做课堂教学的工具,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殿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常说要授人以渔,课本选文就是一条条鲜活的鱼儿。我们要用它让学生体会品鱼乐,捕鱼之乐,让学生乐在其中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随意的舍弃教材,漫无边际的拓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无谓的增加学生的负担,和我们追求的高效南辕北辙。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火花,让学生踏着教材这块坚实的踏板,跳进语文的殿堂。
3、开发多媒体资源,给学生多彩的语文世界
学生大都喜欢看电视,听音乐,上网。这些科学的新成果不应该是我们语文的敌手,应该是我们的助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借助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趣添彩。单纯的文字材料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图片、音效、影像的直观与形象会最大限度的刺激学生的视听,从而增强体验效果。比如诗中意境,图片或影视资料的直观结合文字的含蓄,会让学生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需要补充的是,在利用多媒体时,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征,课件可以提前制作,但是不能让学生跟着课件走,喧宾夺主。无论多么先进的设备都只是我们的教学工具,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点燃学生生命之光的只能是教师的智慧。
参考书目: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语文教学的减负与增效》扬旸《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2).
《整合教材内外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周暑明(《语文月刊》2009(2).
作者简介:黄霞,女,许昌理工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