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与目标,接着进行设计,着眼于学生与文本,从学生的现实角度与发展角度出发,因人拟定教学因文设计教学,抓住人(学生)与文(课文),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才能有所发现。也只有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既尊重作者,尊重文本,又尊重学生,教育学生。
[关键词]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与争鸣,已经有一个较长的时期了,可是至今为止,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特别是初级语文教学(高等语文教育,自当另论),仍然该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为重中之重,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因人定文,依文而教,以有助于将来对汉文化的传承。静思教学,得以下浅见,望有抛砖之效。
一、树立以“普通的人”为基本阵容的教学思想
知识时代的经济呼唤并依赖着教育,而教育的各个学科都是以语文(各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的语文)为工具,去进行阐释、演绎、归纳和拓展、延伸。这种学科思想早已为我国叶圣陶先生所阐发,亦即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之一。
语文教学活动属实践活动,实践的要素如目的、意志和它本身的知识在其中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本应指导语文教学,但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常常习惯于课堂或课处的“大锅饭”——“一锅煮”。因而,“普通的人”中只有“少数冒尖学生为教师所注意”。在现行教育体制的管辖下,少数人升了“级”,而大部分由于知识尤其是书本知识级别而产生差异的“普通的人”从阵容中流向社会,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正是因为“级别知识”的差异,“大部分”很可能成为那一级以后的“自然人”,除非继续学习。
经验型的语文教师眼中看到的是学生成绩,时不时地忽视非智力因素;而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看一个学生的情商甚至比智商重要,那是因为战胜自然、擒获未来而至事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一个人情商的高低。从理智出发,人应该都有用,学校里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坏孩子,弱智并非弱能。从美学角度看,“浮木”的美学价值不一定比紫檀木低,虽“朽木不可雕也”,但它可经后天的“加工”而置诸展览厅,供人们鉴赏、玩味。在学校里,语文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按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培养一个个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语文是关于对人类生命过程中一切活动描述的符号和想象的科学。一位语文教师和一位班主任或一位校长不同,相对于学生,前者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开启者,后者是约束于形式逻辑方面的管理者。在以语文为对象的学习过程中,假若一位语文老师以自己的思想去辖制即使是某一学生的求异思维,则熄灭了这一学生装的思想火花,无异于“抹才”害命。总之,我们教学对象中的“人”,一个都不能少。
二、“以人为本”去扬弃来更新教学观念
中国语文教学在孔子时代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等级观念影响,竟在当时出现了“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说教。今天,这种观念已被人唾弃,但人为地将学生成绩分门别类,通过测试摸底排队的做法仍司空见惯。这一点,还是孔夫了的“有教无类”观念高明,虽历经劫难而永葆青春,因为这种说法坚持了“以人为本”。
在教学上,“以人为本”的实质是教学双方的人格平等。目前,一谈教育,热门的活题便是“素质”,甚而“创新”。说这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确定无疑,然而面对农村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又如何去创新,应是我们思考的深层次的问题。
语文教学从它开始的时候起,就同时存在着它的教学观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观念被不断地嬗变、扬弃,并被赋予新的内涵。在注重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今天乃至未来,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下列语文教学观念:语文教学的年龄阶段性、人格的差异和对策、人与自然的融合、语文教师的素养和“学会教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创优。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体现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为准则
语文教学内容,目前非但指语文教科书,还应包括广泛的课外阅读,这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只有人才能言其创造,而生活这本大书是人的自下而上环境、创造环境,也是当代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生活于同一地球的“教科书”。
语文和其他的知识一样,应包括两类:一类是可编码的知识即语言文字,另一类是意会知识即文学知识等。这样看来,中学语文最好是一本《汉语》,一本《文学》。文学作品的入选,有一种观点认为,必须是经过起码十年以上时间检验的真善美的作品。这种观点无疑是对的,但有许多好的时文,以编辑深思熟虑后也可以当教材,因为时代在前进。只要是“继承了我国仁人志士的传统意识和民族心态,又注入了新时代思想的血液”的作品大抵都可在入先考虑之列。今天职业教育的语文教材已做到了这一点。
再说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是首当其冲的选择。一套语文教科书,对于当今信息量相当丰沛的中学生是远远不足的。有人主张,课外阅读时间应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时间的两倍,那么,到哪里去寻找课外阅读的材料呢?这应该按年龄而大体框定。小学阶段,可否以游艺为主,因为“儿童与成人的游艺形式,导致了文化趣味与文化追求的接近”。初中阶段,可接触一些文学刊物,辅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教育,因为初中生已处于发育阶段,对人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阶段,鉴赏品味较高一级的文学作品,接受其中的思想和艺术陶冶,以达到识别、向往“真善美”的境界。
作者简介:张光明(1979—),男,河南省鹿邑县人,2007年6月本科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年8月参加工作,一直在河南省鹿邑县教师进修学校从事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