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253

  

学生作文话语权的缺失与实现

◇ 魏丽娜 谢墁镛 张 雷

  [摘要]学生话语权特征体现为其生命性、主体性和发展性,造成学生作文话语权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还学生作文话语权,构建新的作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作文;话语权;缺失;实现
  
  一、“作文”和“学生话语权”的内涵
  (一)什么是“作文”?
  1、《教育词典》里“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是体现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一种形式。[1]
  2、《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要求的具体解释是:“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二)“学生话语权”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话语”的释义是“言语,说的话”。话语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后现代哲学家福柯对话语权的定义是:“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 “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2]实际上,话语不只是语言学意义上的产物,话语是社会性的,标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位置差异,所以话语是一种权力。学生的话语权是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地位的获得而确立的 ,它是学生对自身认识及情感的一种最根本地表达,它是学生作为“人”首先所本应具有的基本权利 。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权就是通过文字在作文中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情感和认识的权利 , 也就是学生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权利。学生作文话语权具有生命性、主体性和发展性,它具体体现为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其思想文化特质 (话语内容)和言说形式特征 (话语表达) 两方面的权利。
  二、作文教学中学生话语权的缺失现状
  笔者曾经在基础教育阶段从事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对学生的作文情况有一定了解。当前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抒假情,言不由衷的“失语”现象已经相当严重。这种“失语”首先表现为哲学层面的失语,即学生的话语权力被剥夺,久之,就造成心理学层面的“失语”,即学生不再会真实的表达自己。 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学生正面临重大危机,不能充分表达自己,探究的权利被剥夺。”[3]
  作文教学中的话语支配权具体表现在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两个方面:
  第一,在话语内容方面,首先,教师往往片面地要求学生“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中心突出、材料典型”,简单地以“幼稚”、“庸俗”、“不健康”来否定学生个性化的思想,而对学生从成人世界中“克隆”过来的老气横秋的意识形态话语大加赞赏。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中过重的“政治意识”和“道德说教”将学生本身的生活世界支离瓦解,变成一套为成人世界歌功颂德而学生丝毫没有兴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的工具。比如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有学生写“周杰伦”,老师判为“盲目追星,浅薄”,而写邱少云、雷锋等英雄人物的作文就受表扬拿到高分。其次,教材的话语支配权过大,纵观我国各地区中小学教材,社论、领袖报告、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和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内容以绝对优势充斥其中,而关注学生生活,基于学生经验和充满时代气息的文章却寥寥无几。于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支配下,学生的作文多是拾金不昧,公交让座,帮助孤寡老人等,缺乏个性与灵性。
  第二,在话语表达方面,教师习惯于把今天的学生从鲜活的生活话语、文学话语、感情话语、传媒话语等学生生活时代所特有的话语语境中剥离出来,忽视了学生对时代事物、时代话语的强烈兴趣和接受力,忽视了学生是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如作文里出现“哇噻”“帅呆了”“酷毙了”这样学生常用的语气词就会被批为语言不干净;比如写议论文要“四段论”,即一个中心论点,正反两个方面,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四个大段落。不仅议论文,就连最自由的散文话语也被程式化;训练中考作文,千篇一律的开头排比,中间举例,结尾排比升华中心。只有这样的作文才是保险作文、放心作文,如此,何谈权利,更何谈创新。
  三、学生作文话语权缺失的原因探析
  (一)成人世界强大的意识形态剥夺了学生的作文话语权
  思想大一统的文化根源在我国已有牢固的根基,即便是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政治的敏感性仍然统涉着每个人,个体的话语言论直接关系到他的政治思想甚至个人前程,哪怕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在说话作文时也必须被牵引着回避某些问题,而去大加观注另外某些也许跟他们的生活经验毫无关系的问题。从课堂语言到作文语言,从话语内容到话语形式,学生的话语权被这样一种强大的力量所威涉,从而导致了评价体系对学生作文话语权的约束,在作文评价中,这样的作文被评为积极的作文,健康的作文,高分的作文。而这些与学生生活经验毫无关联的话题和话语又怎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又怎能称得上“我手写我心”的作文。这种意识形态从教育制度渗透到教材,从教材渗透到教师,再从教师渗透给学生,教育的工具性体现得过于突出,而忽视了个体的基本权利。
  (二)教师观念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在作文教学中地缺失
  所谓“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作文中表现为一种主体的思想权利,具体化为话语权,学生主体地位是获得话语权的保障。[4]而现实教学中从作文内容到作文的语言表达形式,都有教材和教师在前面做出“模型”,学生被规训为按“模型”去套用。许多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关于“作文”的问题更关注的是如何从技巧上进行作文教学,从方法上帮助学生作文,认为只要将学生引上被铺设好的“作文之路”,便是好的作文教学,而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学校人”的基本权利——作文话语权。在作文教学中,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却全然不知,狭隘地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在课堂教学这一宽泛的过程中,忽略话语权更隐含在作文的背后。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经验、兴趣、真情实感是一级的问题,技巧是二级的问题,无视学生话语权,作文的技巧越娴熟,离“作文”的本真涵义越远。
  四、新课堂里学生作文话语权的实现
  (一)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还原作文话语权的生命性
  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作文教学,尤其是中小学作文教学,在作文的思想内容上要营造相对宽松自由的作文话语环境,尊重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淡化空洞的政治口号和道德说教,还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力,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尊重学生的话语体系,还原学生丰富的生活本真。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在思想审美方面少一些脱离中小学学生生活实际的严肃的政治主题,在制度的制定,教材的编写,课程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主体,关注人的发展,尊重人的基本权力,把作文教学放在提高学生“人”的素质上,让作文回归学生生活,还原作文的生命完整性。如此,才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其在作文中的体现,才能写出创新作文,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亚里斯多德说:“创造是人的力量。”自由、自主是创造的前提,创新作文,从根本上就是要还学生话语权。
  当然,自由和话语权并非无节制地放任,对中小学生作文教学而言,引导仍然十分重要,科学健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写“好作文”培养“好人”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关乎个人精神世界的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教育世界才能建立起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全新的教学文化。作文要从人的精神世界出发,而不应该用过多外界的干预去强制个人的思想情感。
  (二)改变教师的作文观念
  古罗马时期的普罗塔克曾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这颗生命的火种,必须真正把学生当人看,“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5]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说:“学生是未完成的人。”语文教学工作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具备自我反省的批判精神和宽容民主平等的人格理念。要明确自己不是指示者、指令者身份,而是引导者、帮助者,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而不是权威。教师要尊重师生之间的年龄差异、经验差异,也要承认师生之间思想思维、话语心理之间的代沟,不要始终强调思想观念的传承与教化,以强势的话语为学生树立典范、限制范围、确定规则、支配行为,以揠苗助长的方式催熟学生的思想与观念,以“过来人”的价值观为“未来人”的思想打粉底、传经布道,要消除作文教学中成人化、泛道德化,甚至是泛政治化的“大”理念。
  (三)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化
  教师应将学生的作文话语权和主体地位具体化到作文教学中,并从多方面体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
  体裁多样化。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淡化文体, 适当地放开体裁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 写出不同文体的作文,不拘泥于小学生一定要写记叙文,中学生一定要写议论文和说明文,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命题开放化。少写命题作文,多写话题作文, 解开思想束缚,给学生更大的思想空间, 让学生自由表达出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话语个性化。学生是时代中的人,是文化中的人,尊重学生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他们在这个背景中所形成的话语体系,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扬弃。
  章法自由化。去掉“三段论”“四段论”的写作章法,不提倡为考试而作的“保险作文”。 写作是探索的过程,学生作文,就是写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章法自由开放才能调动学生无拘无束去思考, 去创新。
  技巧的淡化。技巧是表现在作文中的巧妙的技能,作文技巧可讲但要少讲, 比技巧更重要的是真情实感的自由表达,是内心的声音,作文的自由和真实比作文的结果更重要。当然,淡化技巧不是抛弃技巧, 在不影响真情实感的前提下, 技巧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教师可适当注重低年级段学生作文技巧的学习。
  评价多元化。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作文评价理念,不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作文,而是要从学生的视野出发,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每一篇作文都有其闪光点。只要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认知,并能写出不同一般思维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经验,那就是创新,就应得到尊重和支持,陈旧的评价观念,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灵感。
  
  参考文献:
  [1]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Z],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2]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
  [3]张华:《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6(4).
  [4]尹小敏:《学生话语权缺失的表征及原因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5]李斌逃:《作文教学:还学生“话语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5).
  
  作者简介:魏丽娜(1981—),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谢墁镛(1983—),女,广东汕头人,汕头市龙湖区新溪东升小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张雷(1981—),男,山东聊城人,武汉纺织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教师,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行政法、高等教育法。

学生作文话语权的缺失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