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命教育逐步成为教育新热点,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能有效实现生命教育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开发与之相符的隐性课程是不可或缺的。隐性课程的开发有利于生命教育更全面、持久的展开;有利于生命教育在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可以从学科教学层面、课外活动层面、物质层面与行为层面开发,发挥隐性课程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命教育;隐性课程开发;意义;途径
生命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介绍到国内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不仅教授学生有关生命的知识,掌握生存的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在个人理智、情感、意志与身体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及与自己、他人和环境建立互相尊重、能沟通和负责任的关系,最终达致成熟和快乐的人生为目标的训练。”为能有效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育目标,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开发是不可或缺的。
一、生命教育中隐性课程开发的意义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一个概念,它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有计划的组织,以渗透的方式使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教育经验,从而对学生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在生命教育中进行隐性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全面,持久的展开
国内的生命教育虽在一些省市开展了相关的实践,但尚未被纳入我国国家课程计划,因此只是融合在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课或是校本课程中进行。而在开展的过程中又往往以“游击”的形式点到为止,或以“虎头蛇尾”的形式为国家课程让道,最终陷入无法系统、长久实施的困境。
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也已看到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为能确保生命教育全方位的、稳定的实施,开发相应的隐性课程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途径。隐性课程具有广泛性和长效性的特征,它以隐蔽的形式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自踏入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便在学校和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开始了显性课程的学习,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受到学校隐性课程的感染、熏陶、诱导与教育。”
(二)有利于生命教育在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生命教育不仅具有保护生命,保护环境的工具层面的影响,更具有生命全面统整的影响,即“实现生命教育培养身心和谐,知情意均衡发展的完整人的目标。”这是对学生在观念和价值等方面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才能促成质的飞跃。隐性课程持久存在的特性恰能起到潜移默化,渗入学生心灵深处的要求;并且,以此为基础的影响最为长久和深远,因为学生一旦形成了的观念和品质就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在生命教育中有意识地开发隐性课程,在不知不觉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养成,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凡是学生接触到的现象、环境、活动和观念都具有隐性课程的效应。而学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则离不开校园环境的熏陶;相关知识的传递;情感活动的体验及其行为的模仿和影响。具体来说,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构成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学科教学层面
学科教学层面是指专门的生命教育之外,其它一切认知性学科,如语文、生物、地理、体育等课程中所包含的有关生命教育的因素及其与之相关的教学。因为知识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教育影响,如果学生能在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之外的教学中接受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知识传播,则将进一步加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的认知体验。
(二)课外活动层面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形式的发展和演变需要是通过操作(或活动)而实现的。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更积极地去思考、判断,进而将经验真正内化为自身所得。这样的活动可以是在课堂中的,即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参与体验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活动也可以是课堂外的,诸如公益劳动,送“春风”献爱心,成人礼仪式等等。这些活动除了有预期的目标之外,也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元素。该层面的隐性课程,或明或暗的,对学生进行着生命教育的训练和熏陶,并且也是培养学生生命教育的情感体验,意志形成的关键。
(三)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主要是指学校建筑、校园规划、班级设置等物质与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正式课程之外的影响。”举例来说,校门,教学楼,走廊,活动大厅等属于学校建筑;而校园的草坪,花圃,雕塑,操场设施属于校园规划;班级的课桌椅摆放,墙报设计,卫生情况等则是班级设置的组成部分。这些静态的建筑和风景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育理念的物化表现,设计的风格和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教育观和价值观。因此,这些物质类要素是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重要载体。
(四)行为层面
行为层面的主体是指包括校长在内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后勤人员等这些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接触到的所有教职员工。因为人有模仿和重复他人的趋向,在与学校的人事交流、交往过程中,学生都能从言行举止中感受到他人的意志品质和人格气质,这些对学生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因而,挖掘生命教育在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三、生命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在生命教育中开发隐性课程,既要关注生命教育的特征,又要结合隐性课程的功能。依据隐性课程在生命教育中的构成要素,探寻开发的途径,促使隐性课程更具规范性和有序性,以期生命教育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一)开发生命教育学科教学层面的隐性课程
除了在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所教授的生命教育知识,在其它学科课程中也富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赞美生命的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命。在生物课中,教师不仅可以从人体构造的角度来介绍“性”,也可以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此外,地理教师在自然灾害的教学中可以穿插如何在灾难来临时的自救知识;体育课中加入健康保健的教学等等。在学科教学中注入对生命教育的细水长流式的知识渗透,为生命教育奠定牢固的认知基础。
(二)开发生命教育课外活动层面的隐性课程
生命教育遵循着“知-情-意-行”四个层次而展开。在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培养了尊重生命的情感之后,需要通过实践的体验来把内在的认知和情感外化为现实的行动,进而再于实践中深化“知”和“情”。由此,我们更应积极开发隐含于课外活动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如,在公益劳动中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意志品质;在救灾献爱心的慈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关爱的精神;在成人礼仪式中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规划人生,培养积极、正面的对待生命挑战的态度。总之,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尽量取材于日常生活,开展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策划、安排,自己思考、总结,探索生命。不单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更能“学以生活”。
(三)开发生命教育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
校园物质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无声的教育场所,学校建筑的设计,校园的规划和班级教室的布置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可以将生命教育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气息。例如,在学校的走廊挂上有关生命起源,关爱生命,远离有害物品的宣传图;在草坪、花圃边插上写有“请不要踩(采)我,我也会痛!”小木牌。为学生创设美好环境的同时也传递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的信息,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隐性的空间影响。
(四)开发生命教育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教职工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意识,这就需要学校将生命教育的理念传达至每一位教职员工。其中,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交往最多。所以,教师具备丰富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知生命的渴求;教师关爱学生、乐于助人,能促使学生对尊重生命的情感培养;教师乐观进取、充满活力,也能影响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因此应对学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进行生命教育培训,使他们也成为隐性课程的载体。当学生处在充满正面向上的人事环境中时,能加深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认识,也更能坚定他们的意志品质。
三、结语
总之,生命教育是一项“全人”的教育,需要系统的、独立的课程教学,但也离不开隐性课程的辅助影响。我们应有意识地开发对学生有积极帮助的隐性课程,从而使生命教育的开展跃上新的台阶;使学生享受生命,幸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周惠贤,杨国强.香港的生命教育:文化背景、教育改革与实践方向[M].香港:香港宗教教育中心,2002.
[2]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34-36.
[3]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35-38.
[4]刘根平,黄松鹤.潜课程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陈晓琦(1981—),女, 浙江桐乡人,重庆师范大学2009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