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教学在走向以学生问中心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怎么学成为发展的方向。教师无法正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学方法没有突出的个性化特征,学生的学习风格如果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出现错位,学生会因此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科失去信心甚至于放弃。本文旨在探讨学习风格的研究和实现个性化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面对这种学习风格差异,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改变这种不良后果,最大程度的挖掘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做到学习风格与教学风格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学习风格;英语教学;风格冲突;自主学习
一、 引言
在同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为什么总有一些学习者比另一些学习者学得更好,也总是不可避免地有那么一两个彻底的失败者?Weber认为学习困难是个体性的,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教学情境中,即使教师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教授学习材料,排除了智力因素后,学生仍然会因为个体的对信息的感知和处理差异,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材料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导致学习效果的截然不同。而在现今这种科技网络发达的时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这种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这样的趋势要求教学模式走向一种尊重学生个体特征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的个性化教学。在个性化教学中,每个学习者都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学习时间和教学过程根据学习者的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以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发挥学习者的潜能,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目标。(谭顶良,1995)为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做好准备,是实现这个个性化教学实践中都存在的重要问题。而在这个个性化教学模式中,在学习者、学习时间和教学过程这三个变量(V)中,学习者的特征是首要变量,学习时间和教学过程皆源于此,因而个性化教学教学的出发点是对学习者个体学习方式差异的研究。学习风格作为学生个体差异的组成部分,更直接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者学习效果有着持续的、积极的影响。因而对学习者进行教育诊断和开展个性化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二、学习风格研究
学习风格的研究个体差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54年Herbert.Thelen首先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逐渐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但遗憾的是至今在学习风格的定义和学习风格类型的确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分歧。Claxton和Ralston认为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对刺激做出反应并运用刺激的一贯方式。而Keefe认为学习风格即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和生理行为,是学习者知觉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指标(Ellis,1994:499)。谭顶良(1995:12)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包括对学习内容所采取的稳定的学习策略,对教学刺激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
早期对学习风格的研究主要围绕对场独立/和场依赖风格的研究。这一划分是有心理学家Witkin(1971)提出的。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在处理学习任务时倾向于把一个问题解构成各个部分,善于剖析问题,能够集中研究问题的某一部分而不受其他部分的干扰。而场依赖的学习者则倾向于从宏观上去把握事物,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整体。同时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在做判断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因而会显得不合群;而场依赖者则相对要开朗合群,在团体合作中表现出色。表现在英语学习中,场独立型的学习者以其分析能力见长,因而在涉及到语法分析,句型操练的正规课堂教学中表现优异,而场依赖型的学习者更适宜在自然环境中习得语言,或者更善于学习语言的交际功能。
Dreyer引入了Oxford(1992)对学习风格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即场独立/场依赖型,视觉型/听觉型/实践型,内向型/外向型,直觉型/系列型,封闭型/开放型。前三类划分前面已经涉及到了,而知觉型的学习者在学习时在往往凭直觉和灵感,喜欢抽象的概念和信息的多样化,而系统型的学习者则习惯处理、结构严谨的学习材料,喜欢有步骤有系统地学习。内向型的学习者严格遵守学习计划限定,喜欢完全掌握一个学习任务再开始下一个,而外向型的学习者则不太注意时间的限制,对歧义的容忍度比较高。
关于学习风格研究的另一个争论是:学习风格是一个结构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的结合(Riding1991:194)。如果把学习风格看作是一个结构,那么这个人的学习风格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是固定的,教师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材料去适应学生的偏好。而如果把学习风格视为一个过程,那么学习风格一直处于变化中,因而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一些有益于英语学习的学习风格。如果认为学习风格即是一个结构又是一个过程,就意味着个体学习风格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如果将学习者置于特定的环境,并其中有制约或训练,其学习风格也课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为教师培养有利于学习者的某种英语学习风格提供了可能性。这种争论的实质在于探讨学习风格形成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恒定还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关系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教师应该采取何种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Curry曾用“洋葱模型”来阐述学习风格各元素,她认为学习风格个元素可以分类为像洋葱的三层。最外面的一层是“教学偏好”,指的是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选择;中间一层是“信息处理风格”,指学习者在智力方面吸收信息的特点;最里面的一层是“认知性格风格”,指学习者个性方面处理信息的特征(Riding1991:195).这三层学习风格的元素因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的不同,受外界的影响也不同,因而稳定性也有差异。由此看来,个体的学习风格有稳定的方面也有可调整的方面。
三、学习风格与有效的个性化教学
既然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学习风格,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需要。然而要达到有效的个性化教学不仅要对学生学习风格的描绘分析,对于教师本身的学习风格与学习行为的剖析也是不可忽视的步骤。因为根据Kineslla(1995:170),教师总是以他个人的在学校里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教授知识,因而教师的教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自己的学习风格是一致的。Dreyer采用其自己设计的Gottschaldt Figures test 以及Oxford的SAS(style analysis survey)对南非的299名英语学习者29名教师的学习风格进行调查,然后利用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者倾向于视觉性、外向型、系列性、封闭型,而教师则倾向于听觉型,内向型、直觉型和封闭型。除却最后一个因素相同外,教师和学习者的风格有着显著的差别。而Dreyer认为,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所偏好的方式不同,就会产生风格冲突,严重的还会导致对与教师风格不一致的学生的歧视。这种风格冲突是教师在潜意识里存在的,所以在了解学生学习风格的同时剖析自身的学习风格,认识到并且设法消除这种风格冲突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
另外,学习风格的理论要和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否则研究学习风格将毫无意义,而实现个性化教学则更无从谈起。个性化教学更象高科技产品,并非技术含量越高越有生命力,它必须能转化成商品。卢梭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尽管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但在当时人们并不敢认同。正如《唐诘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所说:两种愿望一样痴愚:一种是让过去回到现在;一种是让未来马上在目前实现。卢梭的个性化教育思想便属后一种。目前的教育资源下,班级教育的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的教学很难做到一对一的完全模式的个性化教学。所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正视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存在,并且针对这些差异有意识的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多数学生多倾向的学习风格,并且最大限度的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但是不可能去迎合每个学生的品位。教师本人也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这种现实状况下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是,教师应该意识到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因势利导,促进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他们自己,适应教师的风格,相互配合,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有利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也要认识到个人的学习风格是相对稳定的,学习者往往会希望用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应对学习任务,但是令学生感到轻松自在的教学风格并不一定等于他们最有效的学习手段。我们所说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风格想匹配,并非说明教师能为学生做的最大好事就是完全使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那些需要他们使用他们不喜欢的方式去对付问题及挑战,因此应该经常接受各种方式的训练。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一些有益于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学习风格。Dreyer(1998) 提出,拥有较灵活的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相对来说是比较成功的语言学习者。Oxford(1992)也提出要拓宽学习者学习风格的适应区,因而教师要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来弥补和培养学生不擅长的学习方式。最后,实现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相结合的另一途径是,在外语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的概念和实践,根据外语学习的规律,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积极的学习潜能。“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解脱教学和教师的职责,而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者的个人特点,提出针对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使“目标”和“任务”个性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
四、结论
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学生存在的多样的学习风格,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差异都是实现有效个性化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想要实现有效地个性化教学,教师必须对于自身学习风格以及教学风格客观分析和清晰认识,并且具备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教学反应,具体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偏好的能力。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且积极地引导调整学生的学习风格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风格的一致。而要实现有效地个性化教学,仅仅教师的单方面努力也是不够的,同样的的学生也应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策略,积极地拓展自己的学习风格适应区,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这样的配合才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谭顶良. 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J]. 教育研究,1995(1).
[2]刘润清等.中国高效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85.
[3] Bailey, P., A.J. Onwuegbuzie &C.E.Deley.1999.Using learning style to predict foreign language achievement at the college level[M]. System 28:118.
[4] Dreyer, C.1998.Teacher- Student Style Wars in South American: the Silent War【M】. System 26:115—126.
[5] Ellis, R.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99.
作者简介:杨磊,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