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5期 ID: 153260

[ 尧春勤 文选 ]   

摭谈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

◇ 尧春勤

  [摘要]本文就以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结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的教学方式、语言艺术及其成功的经验,就以如何借鉴“讲坛式”的教学方式来完善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丰富个人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笔者认为,灵活借鉴“讲坛式”的教学方式和语言艺术,一定会得到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教育;个性;语文;教师;语言艺术
  
  一直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虽然它的播出时间错过了黄金时段,但收视率仍一路攀升。栏目主讲人易中天、于丹因此而成名。这必然引起我们对这个不靠帅男靓女、不靠华丽包装而走红的栏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出许多的思考。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样的兴趣和思考是很有意义的。
  语文教师靠什么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靠的是教师个人的素质所展示出来的教学个性。而教学个性是对语文教师个人魅力、教学素质、教学境界的集中表现。实践证明,缺乏个性的语文教学课不成其为一堂好课。
  很难想象,在科技信息时代,学生还能耐着性子,墨守成规地坐在课堂里听一堂枯燥乏
  味的语文课。他们有一种期待,期待语文教师给他们带来一个独特的、全新的课堂,一个能够有所发现、有所体验的课堂,一个惊喜不断、成功不断的课堂,一个师生共创的、情趣盎然的课堂。遗憾的是,这种期待常常使他们大失所望。因为不少教师的语文教学缺乏个性,他们语言困乏,生涩、枯燥,甚至装腔作势,摆出大学问家的架子,但讲起课来还是照本宣科,唠唠叨叨。这怎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呢?这不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这样的教师白白辜负了自己的生命”吗?
  面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尴尬状况,真有点让人汗颜。所以易中天、于丹的成功也真让人折服。那么他们的成功给语文教师带来哪些启示呢?本人认为,除了学识渊博以外,他们的语言艺术对完善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提高课堂语言艺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兴趣
  语言幽默,是易中天教授的一大特色。如在讲《品三国经典语录》中,易教授说
  “大概因为袁绍这个人也是一表人才,是一个帅哥,然后他三个儿子当中小儿子最帅,于是袁绍就认为老帅哥的接班人就应该是小帅哥,荒唐嘛,这不是荒唐嘛!”
  “(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半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袁绍要另立新君,有一次把曹操请来喝酒,喝着喝着他掏出一个玉玺,估计是袁绍自己私刻的,跟曹操商量(一只手掂量着,作私语状):‘你看……这东西,啊……怎么样,咱哥俩干吧……’”
  又如讲述赤壁之战曹军疾病暴发流行之时,易教授说:
  “曹军得了非典与禽流感。”
  诸如此类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易教授的讲座中比比皆是,浓郁的现代生活语言被易教授运用于讲述古代故事,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让我们耳目一新,在轻松愉悦之中对历史事件铭记在心。我想,如果将易教授这种语言方式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一定会精彩绝伦,丰富我们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
  但如果你认为易教授在讲授古代故事时加入大量现代词汇,是为了迎合、取悦观众的好奇心,那么你错了。易教授没有哗众取宠之心,更无胡编乱造之嫌。他的“品三国”中每个幽默的发挥,都是有证可考,有据可查的。易教授著书立说,亦庄亦谐的风格已经修炼形成了几十年,走上“百家讲坛”后,只不过是把这一向的风格淋漓尽致地发挥罢了。易教授曾说,要让观众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听完你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你只有费尽心机,精心设计。何时讲正史,何时抖个包袱,何时插入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并娓娓道来,让自己的课起伏生动,跌宕多姿。这样,不是使听众与讲授者都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中吗?这不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一种状态吗?
  可是,有人认为能具备这种幽默语言的,非专家教授莫属,中学教师只能听而生畏。是的,幽默的语言要以学识为基础,但对于科技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针对现有教材,是完全可以达到这种幽默程度的。易教授不是也需要费尽心机,精心设计吗?
  其实,备课是关键。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听课的情况:怎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怎样使他们始终保持一堂课的兴趣,如何使所授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如何消除历史的隔膜,如何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等,备课时都要作认真的考虑。不过,适当加入一些现代词语、流行词汇来消除时间的隔膜只是一种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的手段,所以必须符合课文的内容和风格,禁忌插科打诨式的庸俗。其次,语文教师应像易教授那样,费尽心机,精心设计,对讲授的内容要广泛查阅资料,搜寻课文(特别是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对流行文化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要多方考究。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厚积薄发。绝不可草率从事。
  二、以有趣的故事引领学习
  语文教学改革了几十年,改去改来还是跳不出那套固定的教学模式:解题、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布置作业等。教师们似乎已经习惯于这种模式,用之于多种课文的教学也不无收效,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模式还真有很大的生存空间。然而,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则是违背其教学规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必然受到遏制,从何而谈创新精神和独特体验呢?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于丹老师趣解经典那一个个鲜活的范例让我们记忆犹新,很值得我们借鉴。
  她在讲《论语》心得的时候,每解读一则论语名言,都要穿插一则她精心选择或编辑的中外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在原本枯燥乏味的论题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甚至“点石成金”的作用。况且,这些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的小故事、小插曲,在于老师柔声细语、娓娓动听的谈吐中,常常让听众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净化和震撼。难怪那么多听众“抢座”,争先恐后地听她讲课呢。
  当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引领下的多元解读和教师指导下的文本处理。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如果能借鉴于丹老师的教学方式,多积累一些意蕴丰厚的小故事、震撼心灵的小寓言,点缀在课文的讲解之中,在有趣的故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定会感到妙趣横生,意趣盎然,这样的课一定能磁吸般地抓住学生,受到学生欢迎。
  有的人认为要学习于丹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语言艺术是难于上青天。不错,要达到她现时的艺术效果,是会让人质疑的。但如果我们了解到于丹老师读研时从国学大师启功,刻苦攻读,恭谨勤奋,对启功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教学艺术尊崇备至的精神,你就会以自己的职责为重,扬鞭策马,知难而进了。
  诚然,对于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而言,兴趣引导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教师语文教学个性带来的魅力,无疑也是激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是,课堂教学与电视传媒毕竟是有区别的。电视满足于娱乐功能,如果过度崇尚“讲坛式”的语文教学,也许会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某种伤害,甚至走向歧途。要知道,我们提倡借鉴讲坛式教学的优点,并将它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完善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丰富我们教学的语言艺术,不能视为教学个性化的全部。所以,借鉴讲坛名家的教学方式和语言艺术,还需要把握一个度。语文教学领域中有很多东西需要严谨的态度,不是好奇心、娱乐欲所能取代的。
  

摭谈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