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仪态、仪表、风度、气质等方面体现出的审美风貌和导入、导领、板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无不给学生以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美感。本文着眼于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探讨教师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实践操作模式,旨在推动学校美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教学 审美 仪表 导语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是一种偏重于感性的教育,它弥补了理性教育的局限性。学校实施美育,可以使学生完善人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维,增长才干,增强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寓美育于课堂教学中,是教书育人原则的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仪态、仪表、风度、气质等方面体现出的审美风貌和导入、导领、板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无不给学生以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美感。
本文着眼于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探讨教师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实践操作模式,旨在推动学校美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教师的仪表美
课堂上的教师就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审美形象。整洁的着装,优雅的谈吐,不单是人的物质躯体的外壳,而且往往反映人的性格气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更是一个人纯朴高尚的内心世界和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的外在体现。教师教学语言简洁,流畅,典雅,隽永,引人入胜。教师的仪表美与不俗的谈吐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感官的愉悦,而且是潜移默化的感染与感召。使学生心悦诚服,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对教师的钦佩与景仰,使学生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言行。
二.别具匠心的导语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导入的方法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的不同而多变,力求生动新颖。以别具匠心的导语导入新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授《兰亭集序》一文,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导语:
软笔书法是中国的国粹。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位。自唐以来即有“书圣”的美誉。他最有名的书法作品就是《兰亭序帖卷》,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非常可惜,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关于真迹,民间流传着陪葬之说——传说《兰亭序帖卷》的真迹已随唐太宗李世民陪葬昭陵。
王羲之不仅书法方面的成就蜚然。其实他也长于诗文,只是文学成就被书法之名所掩盖。他的文章和他的字一样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他的诗文也以《兰亭集序》为最出色。今天,我们就从文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他这个人物,也重新认识享有“文采书艺”双绝之称的《兰亭集序》。
这个导语既富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条分理析的板书
板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好的板书可以引导学生提纲挈领的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结构,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更能使学生受到观感的愉悦,养成整洁、美观、有条理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质。
灵活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防止学生的审美疲劳,还能使学生兴奋点持续的时间长,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和谐的教学节奏。教学节奏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疏密,教学重点、难点的适当。应该疏密相间、起伏错落地安排教学内容,不能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抓住学生有效注意的最佳时机,落实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重点与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从美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艺术创造活动,教师教学过程审美化的追求,必将产生吸引人、感召人、诱导人的艺术魅力,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物我交融的情境当中,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教学过程审美化的熏陶濡染,使学生获得美育的知识,提升人格的魅力,受到美的陶冶,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使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审美口味,并自觉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文明,情操高尚,心灵纯洁,真正达到美育育人的目的。
张亚丽,教师,现居辽宁葫芦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