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特级教师邓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是教学的命门。下面,我从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角度,结合我县赵晓丽老师《背影》一课谈几点看法。
首先,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充分凸显学生生长的课堂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之中,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之中,学生始终占据课堂舞台的中央,在弥漫着语文气息的原野上,充分地感受着文字之美、章法之美、情感之美、理性之美,忘情地感悟、表达、吟诵,在感悟中建构、生成,在表达中碰撞、飞扬,在吟诵中沉醉、流连,在所有的这一切中尽情扮演着生命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在赵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种景象,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在听、说、读、写、演。赵老师只是一个导演,有时甚至只充当一个剧务的角色。
其次,高效课堂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整体文化人格的塑造。荣格说:“一切文化都将沉淀为人格。”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格培养,这种文化最终会提纯为人格,而这种文化人格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最有用的东西。在所有文化人格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叫慈善情怀,是指基于人性的一切美好的情怀,包括悲悯、热爱、感恩、坦然、宽容、豁达等等。我们欣喜地看到,感恩情怀在这一节课中的有机落实,落实的主要手段,一是借助语言的研磨,章法的揣摩,仔细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亲”的挚爱和“我”的愧疚和担忧;一是接通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体会“父亲”的艰难和父爱的深沉,其中让学生模拟爬月台一处,可谓课堂的神来之笔。总之,这种在课堂上建立起来的美好情怀,必将影响学生一生。
第三,高效课堂应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机制。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而作为建构主义重要分支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十分强调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个体可以实现从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到潜在的发展水平的飞跃。因此,课堂教学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机制。这种合作学习最基本的定义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在分工、合作、交流、碰撞之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当然由于对合作定义的误读以及对合作作用的过分夸大,使得如今不少课堂上的合作操作失范或失当,集中体现在剥夺学生的个体阅读时间,一涉及文本,便迅速分组进入合作状态。事实上,阅读在更多情况下是一种个人行为,它是一种基于心理期待与心理体验从而获得阅读快感的心理需要,因而在“高贵与高贵相遇”的阅读过程中,特别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心理气场。合作应是建立在个体阅读心理需要基础之上的学习需要,它是一个交流与分享的过程,是一个借助合力解决阅读困难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开展的前提应该是个体阅读。赵老师这一堂课尊重了这一阅读规律,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赵老师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文中自主圈点批注,寻找答案,记录困惑,这种沉潜感悟的个体阅读方式,体现了对阅读主体的尊重,更为下一阶段的小组合作做了充分而有效地铺垫。
第四,高效课堂的要务是:激发兴趣、提高能力、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先说激趣。赵老师的手段是:创设情境。课堂之初那一段极富深情也极其煽情的导语是教者精心创设的阅读情境,由于这一情境的真实性,使得现实中失去父亲的疼痛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之中一瞬间就与文本中对父爱的咏叹实现了完美的对接,为学生打开一条迅速抵达文本的情感通道;此外,“背影”的那一段影像资料是情境,而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审美实际设计的一个个富于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更是课堂教学最常态也是最重要的情境。在赵老师设置的这一个个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点燃,学习成了他们最迫切的一种需要。
再说提高能力。就语文能力而言,有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养成,依靠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之中学会概括内容、提取信息,学会全面、准确、流畅地表达,学会从辩证的角度去厘清、甄别。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对自身能力的缺陷进行修补、拨正。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便在这点点滴滴的训练中潜滋暗长,最终花团锦簇。赵老师这一堂课贯穿着以训练为提高能力的主线,在练的基础上评,在评的同时对学生的思维缺陷进行有效的弥补纠正,这样的能力训练必定是高效的。
至于教给方法,比如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时,赵老师提示要用主谓句;在指导朗读时,赵老师又从逻辑重音、语速、感情基调等三个方面进行规定,这些对学生特别有用的方法点拨在课堂上随处可见。我向来认为,课堂上要用精要的甚至类似数学公式的文字,概括出方法规律,让学生记下来,甚至当堂背诵,这种方法规律的积累,对学习是极其有用的。
再来看培养习惯。赵老师在课堂上要求:读文,要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读书,要摇头晃脑,全情投入;读题,要善于抓关键词,等等。尽管这些在课堂只是雪泥鸿爪甚或惊鸿一瞥,但可以看出她在这方面的用心。
第五,高效课堂的结构应该是简约而清晰的。事实证明,繁复冗杂或是松散无序的课堂必定是低效的。繁复冗杂的后果是:喂得太多,学生根本吃不下,或勉强吞下去,根本无法消化。松散无序的后果是:学生如在云里雾中,晕头转向,不知南北西东。结构决定效能,只有简约清晰的结构,才能使课堂效能最大化。赵老师这一堂课,在导入新课后,直抵文本核心地带,尽情体会第六段写父亲背影那一段的文字之妙、细节之妙,然后再回到第二段到第五段的文字,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章法之妙。结构是简约而清晰的。
第六,高效课堂的手段应该是朴素而又务实的。新语文教育领军人物韩军先生认为,语文课应该安静一点,简单一点,朴素一点。所谓朴素,就是不花哨、不做作,原汁原味原生态;务实就是不虚、不浮,实实在在做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在柳风花雨中走了一遭后,现在又收回它轻佻的步履,回到了朴实、务实的原点。我们看到,赵老师的这节课,卸掉了繁装,洗掉了铅华,基本上素面朝天。学生在课堂上瓷瓷实实、从从容容地读书、练习、呈现答案、交流评点,让我们真切地感到:真正的语文课又回来了。
第七,高效课堂应对关键部位重锤敲击。这里的关键部位是指体现课文主旨的词语、句子、段落,课文中重要的表现要素,以及学生阅读产生障碍的地方,等等。赵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抓住最能体现父爱的第六段文字和最能体现章法之巧的第二段至第五段文字,用揣摩词语、表演体悟、概括提炼、倾情朗读的锤子来敲,响鼓重锤,这一声声敲得有力,敲得响亮,敲出了语文教学的大气派。
第八,高效课堂应该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除了能给学习营造出生动形象的声画情境外,最重要的是它能提供教学需要的海量的信息,能快捷地输送题目从而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能为学生答案的呈现提供方便。赵老师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为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帮助,特别是“月台父亲买橘”那段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在文字与声画的交奏之中完成了灵魂深处的一次情感的洗礼,其心灵的震荡是深远的。
第九,高效课堂应该有机整合“有效预习”和“强效作业”。课前要有预习题的布置,课堂之初,要对预习题进行检查,预习题要从基础知识以及阅读的整体感知等角度来设计。赵老师从字的音、形、义以及对《背影》主要事件的概括几个方面布置预习,课堂之初,对预习题逐条认真检查,检查时还揭示方法规律。此外,语文课一定要有练习的落实。练习可以是检测一类,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呈现答案,当堂评讲,也可以是随机即兴一类,穿插在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不管是哪一类,我们要牢记一点:学生在课上必须有充分的动笔练习的机会,否则这样的课堂就不可能高效!总之,“有效预习”是铺垫,“强效作业”是夯实、巩固,它们是构成课堂生态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看到赵老师课堂上这两根链条与“高效课堂”强有力的咬合。正因为如此,课堂效率才在这三者的默契呼应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第十,就语文课而言,高效课堂应该关注文字。陈钟梁先生曾说:“语文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文字的深处。”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应该探进文字的院落中去,钻到文字的毛孔里去,从文字出发,探究文本的微言大义。如果漠视文字的妙处,要么虚伪地“人文”,要么匆忙跑到课文以外去,那么,再充分的煽情,再热闹的“拓展”,也只是意义不大、收效甚微的忸怩作态、瞎折腾。赵老师是重视文字的,特别对“攀”、“缩”“倾”等动词的反复玩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德甫,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海安。本文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