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72

[ 王海燕 文选 ]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方案

◇ 王海燕

  一.故事切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同学讲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打开课本《陈太丘与友期》。
  二.读一读,初步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
  2、角色分配(一生读故事叙述性语言 男生读友人语言女生读元方语言)
  3、小组内自由练读(教师巡回个别指导)
  4、朗读表演
  三.译一译,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对照课本,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教师提示:翻译文言文六字法(留、换、调、补、删、加)(多媒体显示)
  1、重点词句:
  ①过中不至(到) ②相委而去(丢下、舍弃)(离开)
  ③去后乃至(才) ④下车引之(拉)⑤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2、尊君、家君、君的辨析。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君:对别人的尊称。
  3、重点句子翻译。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议一议,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
  1、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何以见得?
  讨论归纳:(1)他认为客人“无礼”“无信”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仪;(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讨论归纳:有两种观点)
  A
  元方入门不顾“失礼”
  B
  元方“入门不顾”不失礼
  (由此展开辩论)
  (1)不失礼;因为对粗俗的客人就应该“入门不顾”。
  (2)失礼:因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算失礼。
  五.练一练,拓展延伸。(多媒体显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为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习题:
  1.“唯戎不动”的原因是什么?请自己组织语言回答________
  2.文段一开头说:“王戎七岁,后面又说‘唯戎不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尝( )与诸( )小儿游( )
  取之信然( ) 诸儿竞走( )
  六.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憾。
  七.作业布置
  1、收集古代“诚信”名言三则。
  2、以“诚信”为话题,练习拟一则题目。
  例如:
  诚信如山山如石(比喻);坐着读书,诚信做人(对偶);我是一朵诚信花(拟人);
  附:板书设计
  
  王海燕,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