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许不少人与我有同感,就是觉得学生无论在课堂回答还是课后练习中,往往难以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正确把握解题要领,随意性很大,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教师不得不把那些知识再分析 讲解,做许多反反复复的工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举一反三”,加快学习的速度并提高准确率呢?
我们常讲“举一反三”,总认为只是学生的事,殊不知,举一反三,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我们老师的事。举什么样的例子,才能与学生固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才能实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反三”。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课文”就是老师所“举”的“例子”,就是那个“一”。既然它不过就是个例子,我们老师上课就不能只为了上课而上课,也没有必要把课文看得如何的神圣。课文只是个起点,它是课外语文学习的扩散点,是学生进行“反三”的桥梁。换句话来说,如果课本上的文章不能使我们的学生“反三”,那它就不是好例子,我们就不能“举”它。
现在提倡搞校本研究,编校本教材,目的就是要我们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高度尊重学生主体,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交际表达能力。现有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整合。既可以以主题为单元,如思乡、亲情、爱国立志;也可以以同一写作特点的文章组合为一单元,如对比,就可以把《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组合成一单元;如铺排,就可以把《白杨礼赞》、《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放在同一单元。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举一”,但“举一”的过程决非老师全包,也可以由学生来参与。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叫学生推荐他喜爱的文章,叫他谈谈推荐的理由,经老师同学认定后作为课文来上。我每周都要每个学生推荐一篇好文章,这个推荐的过程,其实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他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他要推荐一篇好文章,他至少得看三篇文章。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美文这种做法,不仅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他们推荐的文章被选作教材的时候,他们那个高兴劲儿甭提有多高了。
我们有些老师喜欢夸夸其谈,整节课都在那里讲啊讲,没有留时间给学生“反三”,这实在是一种浪费。正如一出戏,老是只停留在开头,是没有什么味的。真正的好戏是要学生来唱的。“反三”才是戏眼,才是高潮。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通过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或由此生出联想、比较,这就表示学生有所得。学生有所得,就是老师有所得。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举一”是为了“反三”,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举一”不能“反三”,那就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反三”是检验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本身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我们老师应该坐下来,向学生看齐,以学生为出发点,也以学生为归宿点。学生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是我们活的教材,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才是我们最好的教参。
“举一”是措施,“反三”是目的。“一”要是没有“举”好,“三”也就“反”不出来。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学问”,为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努力探索,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绪振,教师,现居山东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