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抓好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练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我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勾连和拓展,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勾连”是将教学内容与相关学科联结起来。我们在学科教学中习惯于耕耘自己的那一片芳草地,其实,每一个学科都是芳草满园,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讲“腐蚀”与“侵蚀”这一对近义词的区别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哪个词是化学作用,哪一个词是物理作用。学生马上反应,“腐蚀”属于化学作用,“侵蚀”属于物理作用,从而对这两个词有了直观的印象。在讲唐宋边塞诗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地理知识说出唐朝和宋朝的边塞分别在哪里,学生明确后,即可领悟:因为边塞的不同,所以唐宋的边塞诗不但写景有较大区别,而且感情基调也大不相同。
“拓展”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大自然中,延伸到人类社会。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印证知识。如我在教学铁凝的《哦,香雪》一文时,我将文章题目改成了“一个铅笔盒引发的故事”,这个题目来自于网络上对电影《无极》的恶搞,原题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学生发出会心的微笑,迅速地得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铅笔盒,铅笔盒象征知识,香雪对铅笔盒的渴求寓意着她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文章的中心也呼之欲出。我在教学《阿Q正传》一文时,归纳完阿Q的若干性格特征后,我指出这是鲁迅先生揭露旧社会国民的劣根性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对照中国游客在海外所遭受到的一些诟病,来归纳当今国人在文明上的某些弱点。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发言。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求胜心、求知心。
一堂不温不火的课是乏味的,一堂平铺直叙的课是单调的。如果能将教学内容以竞赛的形式处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求精神,将会收到较好效果。
文言文的教学通常较为沉闷,没有什么好的方式可以采用。我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看到这篇文言文“言不甚深”,便灵机一动,将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组就课文中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第二组负责回答,宣布完有关规定之后,学生看书相当仔细,然后你问我答,气氛十分热烈。学完这一部分后,我又倒过来,由第二组提问,第一组回答。我感觉这堂课很成功,学生提出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回答的同学也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竞赛的味道很浓厚。在上《雷雨》一文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感情。要求班上同学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一时间唇枪舌剑,风起云涌,连平时不喜欢发言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力求驳倒别人。
每一个学生,包括基础较差的学生,也都有好胜之心,有展示自我的欲望,教师要充分引导,为他们搭建平台。这种争强好胜之心一旦被激活,对学习的帮助是极大的,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运用这种竞赛机制,如比赛对对联,写标语,创作广告词,甚至还写诗填词,然后将之整理成册,或张贴上墙,或打印后人手一份,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三.对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常说“要言不烦”,如果问题设置较好,有的文章一两个问题就可以贯通全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对课文深刻理解,高度把握。听一位老师讲老舍的《想北平》一课时,他提了一个问题,让我记忆犹新,问题是:为何老舍不把文题改成《写北平》、《记北平》,而是《想北平》?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基本上就解决了这篇文章的写法及主要内容,同时还介绍了北平的主要特征。老舍不是介绍一个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北平,而是写心中所思、所忆的北平,因而写得亲切、自然,家常味十足。还听到一位老师在上《项脊轩志》时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找出这篇文章中承上启下的一句话,答案是:“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然后从“喜”与“悲”入手,对上下两个部分有关问题展开分析,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比较原文中的一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与自己改写的一句话“而今庭院寂寂,妻之謦欬(qǐng kài 言笑)犹然在耳,恨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哪一个更好。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原文语言更加精炼、含蓄,饱含深情。这个问题就很好地解答了文章的语言特色,抓住了归有光散文的“文虽质朴,情却深远”的特质。
我上《陈情表》这篇文章时,也提出一个问题:“《陈情表》以情感人,古人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为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为不孝。那么,《陈情表》到底陈了那些情?这一问题涵盖了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学生可在书上找到答案:一为陈述年少苦情,以博皇上同情;二为陈述对祖母之孝情,以顺应朝廷以孝治天下的国策;三为陈述对皇上之忠情,以消除皇上心中的芥蒂。且这三种情环环相扣,因身世之苦导致他与祖母相依为命,而一个孝顺淳朴之人,也必定对皇上忠心耿耿。这一问题也是费时少而收效大,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四.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切感知教学内容。
有些课文如果让学生以角色代入形式去感知,会获得更真切、更深入的认识。我在讲《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一文时,讲到台湾画家谢坤山在年少时因触电失去了双手、左腿、右眼,为了能让学生感知谢坤山作画的艰难,我在课前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嘴咬住笔写自己的名字。写完后学生纷纷说太难了,我趁热打铁:我们用嘴咬笔写名字尚且如此困难,而谢昆山要用它来学习绘画,那该是何等的艰难,那该要多大的毅力。学生们领悟到谢昆山的确是一个有着非常坚强的意志、非常乐观的心态的人,在后来的作文中多次引用到他。听过一个老师讲“传记文学中的细节描写”,快下课时,他提了一个问题:他上课时有哪些细节。这个问题堪称这节课的神来之笔,点睛之问。有学生就说他上课紧张时习惯摸鼻子、扶眼镜框、把话筒从左手换到右手……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角色代入,同时也是一个巧妙的知识迁移运用,迎来满堂喝彩,叫人回味无穷。
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不断归纳总结,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提高教学质量,相信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
李云宝,教师,现居广东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