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44

[ 王雅琨 文选 ]   

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世界

◇ 王雅琨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纵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时期。他的小说具有京派小说的风采神韵,但同时又以其个性独立于现当代小说之林,他笔下的民间世界缤纷多彩,蕴含丰厚,既天然纯朴,又混沌愚昧,既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又有作家灵性的文笔之美。“中国现代作家群体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民间文学有深入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每个人都与民间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汪曾祺也不例外,他笔下的民间世界是我们窥知世俗人生和感悟人生真谛的特殊窗口。这里,从三个方面来浅谈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世界。
  一.清明而混沌的民间世界
  关于汪曾祺的小说,评者多从美学意义和民间立场、民间价值等方面去评。曹文轩先生认为汪曾祺作品产生的美,是一种古朴美,如山顶那曾用来抵御侵敌的古堡,也许早已失去其物质性的作用,但却能使后来者在心里唤起庄严的审美情感。所以,“别人用浓烈的现代色彩,创作出一具具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品时,他却向人们呈献上《受戒》、《大淖记事》这类自然宁静、质朴而厚重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以雕琢眩人眼目,只有韵味、情思和不可言说的空灵。一种令人神往的古风阵阵荡来,使读者在这里获得了独特的美感而流连忘返。”陈思和先生等则认为:“汪曾祺先生的可贵之处,就是他站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写出了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而汪曾祺小说的“深刻”,则是“他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中看出、并揭示出美的感受,并以此来衡量统治阶级强加于民间的道德意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理性。”这些论述都很精辟,汪曾祺的小说确实有着强烈的审美意识,有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氛,并在很大程度上确认了民间的一些价值观和道德观。
  然而,全面来看,通过深入作品具体地分析,则会发现汪曾祺小说的内蕴是在似乎自然的审美中巧妙出理,在似乎倾向于民间立场的叙述中透露出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从他的小说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自己所道明的:“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是的,汪曾祺小说的内蕴既有生动感人的诗情美韵,又有民间立场上的欣悦认同,重要的是其还有知识分子视角下的睿智启蒙,有人道主义者仁厚宽广的情怀下的温暖与开明。这些因素综合而和谐地在汪曾祺小说的内蕴中统一起着良好的作用,又加上汪曾祺自然而巧妙的文笔,使得他的小说内蕴立足于民间生活,又非完全民间化;本真地表现了生活的本质,又和生活现实有适当的疏离;小说满蕴着人道主义的情怀,又幽然飘逸出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情思。于是汪曾祺在他的小说中营造出了独特的民间世界。
  汪曾祺笔下的民间世界呈现出原生态的生活,同时作家在其中画龙点睛般地指点迷津。在他的小说中有淳朴迷人的《受戒》中的民间真情,有《大淖记事》中敢爱敢当的民间情义,有《异秉》中朴实的民间小贩,有《故里三陈》中的民间能人,有《百蝶园》中愚昧自私的民间婆母,有《八千岁》中吝啬的民间小商等等。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风俗多姿多彩,既逼真地呈现了民间风情,给读者以轻松自如的审美享受,同时又揭示了民俗制约下的悲剧人生,以特有的地方风情暗示了作品内蕴,在民间世界的描写中透露出睿智的理性之美。
  汪曾祺的小说中有清明如水的纯朴民情,惹人爱怜,令人憧憬。他显现了民间世界中平凡而珍贵的真性纯情。如《大淖记事》则挖掘了一种人生于世勇于担当的刚性,表现了坚强的人生精神,显示出民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评判之下的人性美德。所以,小说结尾会写到:“十一子的伤一时半会不会好,日子长了,怎么过呢?巧云没有经过太多考虑,把爹用过的箩筐找出来,磕磕尘土,就去挑担挣‘活钱’去了。姑娘媳妇都很佩服她……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扇忽扇的。但是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巧云的变化中,作者突出的是她那种敢于担当的刚性精神。文中没有写她如何于苦累中坚持,而着重于她的“能干”、“沉着”、“坚定”。其中写那挑着的紫红荸荠、碧绿菱角、雪白的连枝藕,及她风摆柳似的形象、发髻上的大红花等,是为了给她刚毅的精神锦上添花,叙柔写美是为了赞刚,同时也让小说有和谐之美。正是因为上边主要体现了人生之刚性,所以最后的三句话才很有回味。“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当然会!”十一子身上同样有刚性精神,怎么能挺不起来呢?乐观来自于对命运的勇于承担的刚强精神。看了《大淖记事》,谁还想屈伏在命运的魔爪下呢?
  而另一方面,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可以看到民俗对人们的隐形控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意识到民俗的规范力量,因此也就不会对其加以反抗。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但是汪曾祺却能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民间生活的混沌和愚昧,让人们对民俗民情制约下的民间生活有一种身在“庐山”外才识真面目的顿悟心境。这里,以《故里三陈》中的《陈小手》为例分析。陈小手是一个民间的妇产科医生,同行的医生却只把他当作一个男性的老娘,而看不起他。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人请,骑马立奔,全心全力,不计酬金。陈小手因此生存,也“活人多矣”。不幸的是他有一天被一个团长叫去为自己的太太接生,团长有令:“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脑袋!”终于,陈小手完成了任务,却还是被团长从他的白马上射了下来。就这样,团长还觉得委屈:“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这小子,太欺负人了!……”
  陈小手,这个兢兢业业、与人为善的民间医生,到底是死于谁手?作者以那团长的话点出原因,其内涵却含而不言。什么害了陈小手?医术?思想?权力?人性?社会?陈小手的悲剧不能不令人深思。而前文的所有内容,如介绍人们常看不起男妇产医生,同行们鄙视他,他接生术的高超等内容,都隐藏有作品内蕴,结尾的曲点隐指,正把全文的内涵得以融汇,并加以丰富和深化。加害于陈小手的何止是一种因素,有的可躲,有的绝对难防呀!小说内蕴的暗示性让小说美中多味,生动耐品。
  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世界以其清明令人向往,以其混沌令人深思。
  二.智性启蒙下的民间世界
  汪曾祺的小说具有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情韵之美,而且使人深悟到丰厚之美、理性之美、艺术之美。
  其中,前三美多有评者论及,而其后三美则少有人提,更少有人做具体分析,尤其是理性之美,几乎无人问津。但恰恰是因为他智性文笔下的理性之美,让他小说中的民间世界具有了深远的启蒙意义。
  说汪曾祺的小说具有理性之美,也许要有许多人犹疑其中,甚至会遭到强烈反对。其实,小说中的理性之美,并不一定要直言哲思,或让人物滔滔论理,多抒情思,或情景交融、托物言理。小说完全可以通过事件叙述和巧妙构思,蕴理于事件之中,外可生繁木盛花,内可开潺潺暗溪,一路干长叶发,一路汁渗液流,于无声处可听惊雷,于无行处可看盛容。自然而然,天衣无缝,又深藏玄机,却始终含而不露,握而不发,有音无形,有心无言。
  这里,何妨先谈谈《受戒》。从审美的角度看,汪曾祺的《受戒》更令人注目,那由作品的人物和语言所散发出来的一种纯粹、透明而真挚的美,任谁也会沉醉其中的。而即使这样的作品,也蕴含着理性之美,激发人们对率性、坦诚、和谐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巧在不言其境界之美,却已以具体的叙写让人油然而生对那种美好生活的希冀情怀,其实更是渴望那种不做作、去伪饰的美好的人性、人情和人生。这是因为作者早已把这种能量融合在作品里了。如糖溶于水,又溶得恰到好处,不觉糖粒,却一直有甜甜的糖味在引诱着读者、激动着心灵。
  汪曾祺小说的理性之美,多是通过深蕴浅点的方式达到的,这里所谓的“点”,也非直点,而是曲指也。而且,作者多是蕴在全文,点在结尾,全文看却只是始终如一的叙写而已。《异秉》、《百蝶图》、《八千岁》、《故里三陈》等佳作多如此般。这里,以《百蝶图》为例分析。
  《百蝶图》叙写了卖绒花的货郎小陈三和绣花能手王小玉之间的甜蜜相恋和悲情结局。小说大部分篇幅在介绍小陈三、小玉及两人间的纯情往来,近结尾处才点出王小玉给孙家四小姐绣的《百蝶图》,接着便写了小陈妈看了《百蝶图》后坚决表态:“你要娶王小玉,除非等我死了!”“因为小玉太好看、太聪明、太能干,是个人尖子。她的家里,绝对不能有个人尖子……她宁可要一个窝窝囊囊的平庸的儿媳。”于是小陈为孝顺从了母,而从此母子关系变为“仇敌”。小说在结尾处写到小陈妈自己也不知道她为什么有如此恶毒的感情。小陈妈为什么会对自己莫名其妙?儿媳是个人尖就不能安放在家里了吗?作者点了小陈妈的想法,却根本不想去探究她的心理,只留给读者去揣摩吧。这便是“点”。其实,作者于此写到的何止是日常家事、凡人俗理,在对小陈妈心理的探究中,读者会融入形不同而质相同的生命体验,从而走向更深的的审美层次,甚至可达到社会政治、人性变异、人生哲思等层次的高度。
  《百蝶图》的理性之美蕴含在全文中。如文中写王小玉为自己和小陈结合后描绘的生活“蓝图”:“她叫小陈三在南市口租一个门面,当中是店堂,两边两个玻璃砖面的小柜台。一边卖她的绣活,小陈帮她接活,记账;一边还可以由小陈卖绒花丝线。”这样的内容看似在写两人恋爱时的甜蜜向往,实则写出了小玉的眼光、才能和心底,因为小玉想到小陈挑货郎担太辛苦了。这样写的根本目的,是显现小玉将来进陈家后,只会给陈家带来好光景。但是,这样好的姑娘为什么就不能娶回来呢?踩着本文的尾巴,中间的内涵便浮出水面了。
  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世界成为作者智性文笔下的活水泉源,灵光妙思渗透在他的字里行间。
  三.巧思妙构中的丰厚民间
  汪曾祺小说中民间世界的丰厚韵味,来自于他本质化地表现了生活和人生。因此,无论他作品的选材是昔是今,小说的人物是大是小,都直通向人的心灵,给人以丰厚之感,长久之韵。
  《熟藕》写刘小红从小就最爱吃熟藕,重病中最想吃的还是熟藕。而这城里只有无儿无女孤身一人的王老卖熟藕。小红直到出嫁,也留恋着王老的熟藕,并挂念着王老的生活。一天早上,王老却不知不觉地已断了气。小说最后两句写到:“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卖熟藕。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那“香味”是什么呢?小说前文中写到:“煮熟藕很费时间,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可见,“香味”是由人品煮出来的。做再小的事情,只要有益于人们,能给人送去温暖,人们都是难以忘怀那做事的人的。也许,一个小小的很平凡的人物,也会随着你真诚的贡献融化在人们心灵的深处。这“香味”揭示了人生的一个本质性内涵,让小说也蕴“藕”含“香”,丰厚耐品。
  汪曾祺小说内蕴的艺术之美,得力于他的巧思妙构,其美散发在每段每句,渗透在全文的结构之中。汪曾祺自己曾说到:“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当如此。”其实,好的构思和结构也如此,他论语言的这段话正道出了他小说构思之妙。如《熟藕》中在介绍熟藕前写了诸多好吃食,看似闲宕文笔,随意写言,实则是为内蕴做基层铺垫。妙在有意无意之中。
  《异秉》堪称汪曾祺小说的典型代表。小说行文天然而结构严密,似在闲谈实则妙构,一步一趋,皆为内蕴。《异秉》写买熏烧的王二的生意越做越大,王二也因此渐富,当地人竟以为王二有异秉。陈相公等人竟着意去茅房检查自己是否有王二那样的“异秉”,妄图以此增强信心,发家致富。其实,王二的发家是因为生活节俭,劳动勤奋,家庭和睦,品德优良,再加上他做生意的眼光和智慧,他才渐次发家,并能保其家产。小说中把这样的内涵处处隐藏,散见于各句各段,通篇读完,才能达其内蕴,却又在具体内涵的启示下通达人生哲学的层面,从而充分享受其内蕴的艺术美感。例如小说介绍王二家总是那么安静,他们家起得很早,夫妇俩默契地相帮着磨豆腐。后来,王二以小毛驴解脱了妻子的劳动。但王二媳妇省出时间做针线活,而不似一些妇女走门串户,做长舌妇。可见这家的素朴的真善美内涵。而周围的邻居们,在早上或男人揪着头发打老婆,或女人拿火叉打孩子,或老太婆剁着砧板骂偷鸡贼。对比之中,内涵自出。
  王二是靠多种因素发家的,这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绝非当地人所言有生理机能上的“异秉”。但是,作者在小说中并不评说王二致富的原因,只是对事情和人物作具体客观的叙写,却个个细节通内蕴,而到结尾处读者才会幡然醒悟。文中的陈相公等人却还糊涂在“异秉”之中,小说由此劝诫了世人,留下了悠久而广阔的回味余地:人怎么样才能有所成就?从表象就能断定实质吗?人该迷信某种说法,还是该相信铁的事实?人何时才能真正地开始自己科学、智慧的人生?
  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世界让我们深入平凡,而又超越平凡。正是趋向于“无功利性”的汪曾祺的小说,能让我们展开翅膀,飞翔在心灵的天空,自由随意,竟又顿有深悟。
  
  注释:
  (1)高有鹏:《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第13页。
  (2)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95页。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246页。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09月。
  (5)《汪曾祺全集》第十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2页。
  
  王雅琨,女,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学生。

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