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704

[ 黄 昀 文选 ]   

还语文教学一片蓝天

◇ 黄 昀

  语文教学中“高成本,低效益”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到头来还是口不能言,笔不能文的现实令人痛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一些语文教师由于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致使语文教学在追随时尚是偏离了轨道,步入歧途却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教学方法图形式、讲热闹
  像投入平静的湖面的一块碎石激起层层涟漪,新课改给语文注入了活力,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一种形式主义的风气正在愈演愈烈。我们看到,课堂上热闹非凡、华而不实的活动挤占了学生对文本自身的吟诵研读和揣摩感悟。教学中不重视文本的解读、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而课堂形式却层出不穷: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表演;一会儿辩论,一会儿演讲;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听音乐;教室变成了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我登场,煞是热闹。然而热闹是热闹,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了多少实在令人怀疑。
  我们还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境:教师提出问题,一声令下,学生立即分组围成一团热烈讨论一番,几分钟后教师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结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他们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被尖子生的思维牵着奴役着瞎撞。课堂成了少数尖子生表现的天地,大部分学生成了“沉默”的羔羊,课堂表现出严重的“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局面。
  二.教学手段赶时髦、图观感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语文课堂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时尚了,课堂里声、色、光影,一应俱全,绚丽多彩,美仑美奂。可是,当我们在课堂上享受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诸多便利和恩惠时,我们突然发现,由于我们对现代媒体的滥用、乱用,语文课的原味没有了,学生的想象力变弱了,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差了。在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上,我们不少教师步入了误区:
  1、哗众取宠。我们的一些“专家”把是否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尺,相应的有的教师把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做自己的看家本领和教学光环,不管该不该用、有没有用,一律用上再说,哗众取宠,课堂上充斥着大量图片、视像,语文课变成了“读图课”和“电影欣赏课”,课堂上从过去的教师“满堂讲”,演变成如今教师的“满堂放”,学生只能被动的听、看,机械地回答和应对。有的课堂只见走马灯式得切换幻灯片,整堂课教师没有离开过鼠标,学生没有离开过屏幕,教师只起到了放映员的作用。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最深感触是“眼花缭乱”和“一脑子茫然”。
  2、喧宾夺主。以课件为中心,本末倒置,课件只被当成电子版书或教材、教参资料的展示工具。教师备课就是制作课件,上课则是课件的放映,课件成了课堂的主宰。由于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导致教学内容固定化、使得呈现方式和教学程序固定化,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固定化,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连教师自己也沦为机器的奴隶。原本用来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色与画成了分散注意力的兴奋点,原本用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声和影成了潜心思考的干扰源,多媒体诱发的感官愉悦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动力,造成学生阅读时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3、图解文本。为形式而形式,图解文本,用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诚然,借助课件可以把课文内容用图片图像、视频动画表现出来,但多媒体传递给学生的往往是某些固定、单一的形象容易养成学生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思维习惯,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局限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说是理解也就是消解,它消解了学生语言的感悟、想象的激发、思维的活跃,语文学习也就少了灵性,少了诗意。
  走马观花的屏幕阅读只能让学生浮于表面的浅阅读、浅思考,对语言中细微的传情达意的效果无法真正领悟。语文课毕竟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文本能给学生带来丰富想象的精彩描述,而图解文本使“本可以由学生大脑想象出的一幅幅图画变成了教师大脑加工成的一幅画”。一百个学生心中不再有一百个活生生的“哈姆莱特”,而只有“一个”僵化了的“哈姆莱特”。虽然直观、快捷,但过程简单,结果僵化,怎能强化学生的想象再现、语言品味和预感训练呢?
  
  黄昀,教师,现居甘肃秦安。

还语文教学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