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712

[ 孙会文 文选 ]   

教学中如何实现智能转化

◇ 孙会文

  教师智能移化为学生智能,这是从古至今一切从教者的愿望。但是,在实现转化的过程中,有人取顺势,有人取逆势;有人事倍而功半,有人却轻得而易取,本文就此话题予以阐述。
  实现教师智能的转化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但学生在这种转化中是以接受者的身分出现的,能否接受和实现转化,关键在教师。因为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有意识地在接受转化,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学生不存在积极接受或配合转化的动势,他们对接受什么和怎样接受并不了解。有的教师动辄指责学生,埋怨学生脑子笨、不会学,这其实是很无道理的。如果学生“笨”,你教师为什么不想法使他们聪明起来?如果说学生“不会学”,你为什么不指导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样一个学生,为什么在这个教师手下显得呆头呆脑,而在另一个教师手下却能够智慧灵动?这里有一个教学方法科学与否的问题,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学生。
  实现智能的转化,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学生不配合或配合不好,就会出现转化壁垒。怎样让学生配合好呢?这方面的功夫也需要由教师去努力。因为学生配合不配合或者会不会配合,障碍也不在学生。你必须有吸引学生的讲授内容,并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否则,配合无从谈起。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老师配合默契,双方能心悦相通呢?这就需要研究学生接受信息知识的特点和条件,然后才能把握规律,合理有效实现智能转化。
  学生接受知识,有什么特点呢?
  一、学生接受知识受学习兴趣制约。对各种语文体裁而言,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兴趣就浓些,理解掌握也好些,而对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学习就兴味寡然。对于教学趣味性差的选文,教师课堂老生常谈,则学生肯定会生厌,其实,不管学什么类型的文章,只要教师在针对性、趣味性、鉴赏性上想办法,总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二、学生有“自我表现”的冲动。有的教师一上讲台就哇啦哇啦讲个不停,以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原版“交”给学生,其实,学生最不愿让别人领着走,喂着吃。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并希望这种表现能获得别人的认可。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凡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他们自己解决。课文不妨让他们自己读,问题不妨由他们自己出,卷子不妨让他们自己改等等。教师这样做了,学生会有一种被尊重的骄傲,产生一种个人能力自我表现后的满足。他们就学得主动、倾心,在自我表现过程中肯定能提出很多有创造性的见解,效果自然令人喜悦。
  三、学生的学习带有求新趋异性。学生不喜欢老和尚念经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的讲授中提不出他们感到新颖的问题,他们就会兴味索然,而对老师的讲授产生拒斥心理。因此,教师必然在看似平常的课文中发现新颖的值得学生思考、钻研的东西。
  四、感官接收信息具有时间上的间歇性。实验证明,眼看久了,会产生视觉疲劳;耳听久了,会产生听觉疲劳。所以,课堂教学中不能长时间不让学生听,也不能老让学生看。应不断地转换教学手段,使学生各种感官都不疲劳过度。
  五、学生学习易于接受直观具体性的东西。耳朵听加上眼睛看,比单纯的听效果要好得多。所以,课文中能用图表显示的内容,最好用图表显示,能够搞现场观察的,最好去现场观察,能够进行形象描绘的,最好形之于具体描绘。
  六、学生学习易于接受系统性的东西。杂乱无章的东西总是使人头痛,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要有条理,板书也要有条理,才能给学生以明晰联贯的知识体系。
  七、学生学习具有对知识的过滤性。学生对知识接受,并不是来者不拒,而是对引人的、重点的、突出的东西易于吸纳,把不引人的东西一古脑儿给了学生,这种面面俱到的讲授必然使学生感到乏味,聪明的教师总是抓住课文中最引人注目的东西摄其要而重点发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上,从七个方面具体讲了由教师智能向学生智能转化中教师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果教师确能把握这些有效的转化手段,就一定能够驾轻就熟地实现智能转化,优化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语文教材研究 王相文 韩雪屏 王松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韩雪屏 王松泉 王相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
  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 周庆元 王松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孙会文,河南南阳商务管理学校教师。

教学中如何实现智能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