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46

[ 方红康 文选 ]   

文学作品教学初探

◇ 方红康

  文学作品是最活跃、最有意味的精神品,然而,文学作品教学却仍然存在着“咀嚼填鸭”或只作“技术分析”的倾向,一味强调作品背景、词句内涵、篇章布局乃至主题思想的分析——这样的架空分析,不仅违背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更是违背了文学作品教学的本质”。
  文学作品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由作品的文学语言决定的,文学语言的特性必将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文学作品教学。
  一.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
  文学作品通过使用文学语言塑造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传达其独特的文学意蕴,因而,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是由文学语言的特性决定的。
  第一,语言的模糊性是导致文学作品模糊性的基础。
  概念的模糊性、人的思维意念和主观世界的模糊性、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无限性和语词的有限性等原因,使得语言的模糊现象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认知过程中大脑同外部世界、认识主体同认识客体、思维情感同表达、表达方式同表达愿望以及表达同理解之间的多种层次上。伍铁平教授给模糊语言定义为“外延不明确的概念叫模糊概念,表达模糊概念的词语叫模糊语言”。
  第二,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是导致文学作品模糊性的根源。
  从文学创作的动机看,作者最初产生创作冲动是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审美感受,是社会生活与作者主观情感的碰撞点燃起的灵感火花,所以作者在描绘社会生活的同时,必然会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趣味融入其中。这样的作品,既是生活的,也是审美的。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看,作者不是对社会生活作纯客观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一方面是客观地保持着生活本身的鲜活与自然,另一方面又是主观地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等主观因素,是作者在更高层面上对生活作出的能动反映,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具有更强的审美功能。
  文学作品的模糊有下列三种情况:
  一是语言的模糊。例如文学作品常用夸张,这就是用词的不准确,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
  二是语意的模糊。如李煜的词《浪淘沙》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句,俞平伯认为至少有四种理解:第一层是疑问的口气,流水落花的归宿在天上还是在地上;第二层是对比的口气,昔日的是天上,今日的是人间;第三层是嗟叹的口气,天上啊!人间啊!第四层则从承接、呼应来考虑,“天上人间”是承接“别时容易见时难”一句。
  三是语境、主旨的模糊。如对《荷塘月色》的主旨的理解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政治文,表现作者对白色恐怖的现实的不满,也有人认为表达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也有人说这是文人雅士娱乐性情的美文。
  二.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艺术成为了具有留白的艺术:语言模糊、结构或缺、意蕴不定。因而,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必须摆脱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把学习当成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把学习者视为只需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无需独自建构内容的容器。新课程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教学的重点必然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建构表现形象的朦胧美
  与科学的理论思维不同,“艺术和艺术思维不是以概念和范畴,而是以艺术形象以及生动的画面使生活再现出来”(康士坦丁·诺夫。社会意识及其形态),用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独特方式。
  当读者,具体到课堂教学即学生,在阅读由模糊性语言符号提供的形象时,其产生的认识活动必然是恍惚不定、丰富多样的。因而,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情感、想象、感知的共同作用下,设定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艺术形象,进而在阅读中感受艺术形象的含蓄蕴藉之美。例如《红楼梦》第三回中对林黛玉形象的描绘: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字胜三分。
  这段文字极写人物之美,但并没有确写人物眼睛大小,嘴唇厚薄,而是用了一系列模糊词语“似蹙非蹙”、“似喜非喜”,到底是什么样?“娇花照水”、“弱柳扶风”又是什么状态?这些词语使人物之美笼罩在一层朦胧的轻纱薄幔之后,而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正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诱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审美探索,让其在自己心目中勾画林黛玉的样子。
  2.感知语言意义的丰富美
  语言是一种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的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文学作品侧重的是思想感情和文化意韵的表达,其必然更多地借助语言的“能指”,发挥其象征性、暗示性的特点,使其一词显多义,使原本的语义外延得到扩大,从而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教学更要抓住语言的“能指”,帮助学生认识其外的潜台词,达到更高的审美享受。以元代词人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夜雨》为例: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这首词写的是客居者因雨声而引起的愁思。词中“一”的语义很特殊,作者在此并非只取词典意义作量化表现,更重要的是取其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缕缕秋夜愁思。以一写少,以一写重。这少,到底是多少?这重,到底有多重?无须明言,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体会这弦外之音,岂不更好!
  三.文学作品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由于世界观、文化修养、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的不同,学生会与作品产生不同的相遇。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发展求异思维,形成和积累新的阅读文学作品的经验。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圈点法。着重通过教学,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初读时,圈点的重点是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生词、自然段的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再读时,圈点的重点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要的、精彩的、有欣赏价值的佳句以及感受最深的句子,结构段的序号,修辞、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据类型等;三读时,可以就文章的主题思想、运用的材料、行文的技巧、人物描写的方法、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文章的语言特点等进行点评。
  如教学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2.情读法。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能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领会意境。读百遍不仅指读的数量多,还指读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默读、自由读、合作读、赏读、抒情读、打擂台读……都是读书的形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理解“阅读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读,通过读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不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激情的朗读中领会诗意。前两节用沉郁、凝重的声调,读出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之情;后两节用清新、明快、高亢的语调,读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同时,表达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共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
  3.表演法。课前组织学生将小说或喜剧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然后结合作品背景和主体等相关内容,师生一起评判演员是否把握了人物的个性。如曹禺话剧《雷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表演和欣赏表演的过程中独自揣摩。
  4.氛围营造法。审美需要一种心境,对作品意义的分析应有审美的因素,文学作品教学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指望在一个严肃、刻板、呆滞的氛围中,学生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作品的意蕴中去。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创设最佳的文学鉴赏氛围,或听配乐朗诵带,或观看相关主题或同名主题的录像带,或结合课文放幻灯片,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相信未来》这一篇诗歌时,学生对文革这一诗歌创作的背景不是很熟悉。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引入了《芙蓉镇》中秦书田和胡玉英被批斗场面的视频,学生了解了文革时人的尊严遭到扭曲甚至背弃的时代背景。
  教学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只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其建构文学作品的意蕴、感知文学作品语言的丰富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方红康,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文学作品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