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不复也”各家解释均为不再教他或不再告诉他。经分析应该是:(如果学生)不能把学过的东西举一反三触类彷通,那么就不能再用原来的办法教了。对于“外户而不闭”的解释,应该是:使门在外(敞开着)而不关上插住(或抵住)。“外”用如动词。
其一
《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对“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历代重要注释如下:
(1)何晏《论语集解》: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
(2)刑昺《论语注疏》:凡物有四隅者,举一则三隅从可知,学者当以三隅反类一隅以思之。而其人若不以三隅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矣。
(3)朱熹《论语集注》: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意;复,再告也。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因并记此,欲学者勉于用力以为受教之地也。
(4)刘宝楠《论语正义》:言教之既不深思,则不复重教之。《学记》所谓“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5)杨伯峻《论语译注》: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对于“不复也”各家解释均为不再教他或不再告诉他。“不复重教之”是郑玄首先提出来的,以后各家均承袭了这一解释。
我认为这种解释与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相悖的。也还是在《论语·述而》这一章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见所闻的)默默的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杨伯峻《论语译注》)很明显这是孔子在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诲人不倦,他认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应该做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有有教无类,不管年龄大小,出身贫富贵贱,资质聪慧愚钝,只要有志于学的,都可以来学习。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善于根据他们的性情、兴趣、才情、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等等来实施教育。正是如此有教无类,广收学徒,并因材施教才成就了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教育家荣誉。假如教育学生,就因为学生不能就学过的内容举一反三而不再教第二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老师,更称不上教育者、教育家了!诲人不倦首先就是要有耐心教导学生。学生一时不能接受继而消化吸收举一反三,那么教师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
我们再看这段话的前两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两句话表明孔子很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要等到学生自己想要学习并有所体验的时候才去点拨启发。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学习的时候,这时师生处于良好的教学互动之中,教学效果也最好。要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结果仍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就所学举一反三,那么很可能是老师教育方法的问题。而且整段文字看来也是针对老师而言的:“不愤、不悱、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是说的学生的状况,分别修饰“不启、不发、不复”,而重点是后边的“不启、不发、不复”。既然前边解释“不启、不发”是说老师应如何把握教导学生的时机,那么“不复”就不应该是放弃教育。
我们看“复”字在《说文解字·彳部》“复,往来也;从彳复声。”《说文解字注》(许慎撰·段玉裁注)中的解释:“复,往来也。辵部曰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从彳复声。房六切,三部”。都是走重复的路,走回头路的意思。那么“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如果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那么就不能再走重复的路,也就是不能再用原来的教学方法。而历来各家解释都说“不再教他、不再告诉他”是增字解经。“复”的意思只是走重复的路,回头路,是一个动词,它的意思不是“不再”,不是副词。
综上,“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应该是:(如果学生)不能把学过的东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就不能再用原来的办法教了。这种解释合理,不仅与整段话的文意相符,而且与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相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其二
《礼记·大同》:“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对于“外户而不闭”的解释,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是这样的:“外,用如动词。外户,从外面把门合上。闭,用门闩插门。”我们根据生活常识知道门闩都是在里面的,从外面是无法插门闩的。如果从外面关上门,根本无法再插门闩,只能上锁(过去的那种挂锁),但要是锁上了,那屋里的人就无法自己开门出来了。而且晚上休息时要是从外面把门关上,主人怎么再回到屋里休息睡觉呢?开门进去后,又怎能从外面把门关上呢?显然按照王力先生的解释,我们从逻辑上是无法理通的,也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
《说文解字》中“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凡户之属皆从户。矦古切。”“闭,阖门也。从门;才,所以歫门也。博计切。”《说文解字注》说“闭,阖门也。阖下曰,闭也。与此为转注。又閟下曰,闭门也。按左传高其闬阁。疑闬乃闭字之误从门,才所以歫门也。从门而又象撑歫门之形。非才字也。玉裁按才不成字,云所以歫门,依许全书之例当云才象所以歫门之形乃合,而无象形之云则当是合二字会意。考王逸少书黄庭经三用 字,即今闬也,而中从午,盖许书本作从门、午,午所以歫门,舂字下曰,午,杵省也。然则此午亦是杵省,歫门用直木如杵然。转写失真,乃昧其本始矣。”由此可见闭就是阖上门,用门闩插上或是用木棍抵住。而从外面是无法关上门再插门闩或是用木棍之类抵门的。
“外户”的“外”不应作“从外面”解,而应是用如动词,作“使在外”解。“外户”即是“使户在外”,也就是不关门,不闭户的意思。门敞开着而没有盗窃乱贼的事情发生,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这也就是作者所谓的大同社会的标志之一了。
综上,“外户而不闭”的意思是:使门在外(敞开着)而不关上插住(或抵住)。“外”用如动词。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3月
4.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5.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1月
郭懿,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