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语,首先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充满情感的交流,可以激励学生写好作文,甚至激励他学会如何做人,其意义远远超出指导作文本身。笔者以为,作文最好评语做到“四多四少”。
一.多一点理智,少一点冲动。有一次,我在批阅作文时,惊讶地发现有一个学生作文字迹潦草且无法辨认,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竟然只有300字左右。我很恼火,拿起红笔,在后面画了一个大大的“0”,又用红笔粗粗地描了几下,以示惩罚,然后把他的作文扔在一边,准备等评讲时再狠狠地批评他,罚他重写。过后,我对着扔在一边的零分作文犹豫起来:我这样做是不是太冲动了?我是解恨了,可这位同学看了分数后会不会因此厌恶作文进而破罐子破摔?难道就没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去解决?我怎么没有一点老师的风度呢?我灵机一动,不是常说“一切从头开始”吗,何不化用一下?于是,我拿出红笔添加为“为什么不从0开始”这句话,改过之后,又在总批后加上“老师期待你会写出更好的作文,只要你努力”的语句。再次收起作文本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他的作文。嘿!他写的是:老师,感动于您的不放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再看看他的第二次作文,虽然不能得高分,但字迹工整且字数完全符合规定。后来,这位学生的作文兴趣与水平与日俱增。
二.多一点诙谐,少一点说教。学生大多喜欢幽默风趣且有亲和力的老师,如果你板起面孔生硬地去说教,也许会事倍功半,甚至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一位学生作文时,抄袭了一篇用许多江湖俗话和网络上的语言拼凑而成的文章,并在作文结束后附加了一个尾记: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看到这篇作文后,我又好气又好笑,气的是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以这种态度作文的话,高考时肯定要碰壁;好笑的是这位同学只知抄袭却不知品评,这篇文章只不过是将这些时髦语言进行简单的拼凑和组合,与文题风马牛不相及。是任其发展下去还是劝其回头?我观察他的性格,属于那种桀傲不驯的一类,生硬地说教对他肯定不能凑效。我于是想起了一个小故事,说古时候考科举,出的题目是出自《论语》的“昧昧我思之”,大概是要温故而知新,每日要自察反思的意思。有位秀才没有读懂题目,看成了“妹妹我思之”,就洋洋洒洒的给自己的意中人写了一封缠绵悱恻的情书,阅卷的大人看过后不禁哑然失笑,欣然提笔批道“哥哥你错了”六个字。我将这个故事写在作文后,又加了一句“你明白老师的意思吗?”这位同学后来在作文中痛快地承认了自己的鲁莽,也回复了一句,表达了他的诚意:“学生我错了!”
三.多一点真诚,少一点空洞。作文评语,是老师看过学生作文之后的真情流露,是老师有感而发的产物。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有关“亲情”的话题作文,有一位学生在文中写道:我是一个“单身贵族”,父母在他乡为了生计打工无暇顾及到我,爷爷奶奶老态龙钟、虽精心呵护但已力不从心。我的学习成绩因为缺少关爱而一落千丈,现在的我整天生活在半醉半醒之间,一觉醒来,只能感觉到老师和同学的冷漠和鄙夷,我的周围是爱的荒漠。我每天生活的很孤独,觉得生命无厚度可言,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老师你能告诉我吗?……傍晚,我坐在灯下,想到了自己对这个学生的忽视,心里很愧疚,为什么不在此时和他交流一下呢?由此,我坦诚地给他写出评语。第二天上班,办公桌上有一封我的信,一看字迹,我明白了,是那位学生的,信的内容很简短:谢谢你,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过几天,我会重写一篇作文的。看到这儿,我欣慰地笑了。
四.多一点夸奖,少一点批评。俗话说:三岁小孩也爱听好话。在作文评语中,我总是注重对学生作文闪光点的肯定和鼓励,有时甚至故意夸大其辞,让学生自视变高、自信增强,从而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如:“从文中可看出,你是个颇具慧心的学生,今日有幸一睹你的文采”,“你知道吗?你最后的一段抒情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忍不住潸然泪落。老师愿意多读这些才情毕露的文字,期待下次被你感动”,“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读你的文章让人惬意极了”。诸如此类,有的学生说:老师的评语让我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我觉得一定要把作文写好,否则对不起老师。
童生华,教师,现居湖北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