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62

[ 李永亮 文选 ]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

◇ 李永亮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是这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这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在经济主义的潮流依旧甚嚣尘上的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但我们越来越发现,比物质匮乏更严重的是精神的空虚、失落和彷徨。不少中学生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淡漠,生活、学习中存在着攀比吃穿、浪费严重、缺少爱心等现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他们身上逐步丧失。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在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成为必然的桥梁。所以说,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巧妙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我是位青年教师,联系我的实际,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素养是较欠缺的,平常的阅读也较少涉及传统经典著作。所以,我们这一代年轻的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点,通过各种途径去充实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我们可以在平时的阅读中向传统经典著作适当倾斜,也可以通过生活向这方面知识丰富的人学习,也可以亲自去做调查访问等。总之,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在生活中收获意想不到的东西。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
  我们课本中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其字里行间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以及传统文化,教师要尽其所能地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蕴育点”,在教学中有效地加以渗透。例如:我在讲授课文《端午日》时,先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有关知识,并为伟大诗人屈原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我为学生展示了“2004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这一材料,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些同学课下再次查阅资料,他们去查找关于端午节的最早记录,好像是要向世界证明端午节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了升华,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达到甚至超过了我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课本虽然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但我们的教育决不可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课本中。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应该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学到知识,得到教育。从2008年开始,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假日,我们的学校民俗教育也正可借这一“东风”开展活动,使民俗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家语委、教育部,决定2008年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4个法定传统文化节日里,推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并在春节举行诵读总决赛。举行这项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普通话,同时通过号召全民诵读中华优秀的经典诗文,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而且,我们可以开展的语文活动还有很多很多。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开展读书活动等等,只要我们认真组织,就一定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十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提出要废除文言文,学习白话文,这是历史的进步;我们今天提倡要学习国学,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我们所提倡的学习国学,是要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而且要将其与现代文明结合,生发出现时代的民族精神。
  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新时代民族精神再现辉煌。让我们在教学中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稳步向前。
  
  李永亮,男,教师,现居河南安阳。

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