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续抓好义务教育
我国已经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取得了世人称道的历史性成绩。然而,义务教育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的普及基础还比较脆弱,巩固提高的压力仍然很大,有大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合格要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实现教育公平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义务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尚未确立,省级政府统筹职责不落实,县级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流动日趋复杂,学校布局规划难度加大,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保障压力未减,城镇大班额问题非常突出,而不少农村学校却门庭冷落。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继续把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在2010年全国所有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全国义务教育的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用城乡统一的办学标准和整体提升的建设标准,来衡量所有义务教育的学校,把义务教育的学校建设成最坚固、最适用的公共设施。
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还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全纳教育的理念,将残疾儿童青少年的教育规划好、实施好。对特殊教育要实行财政全覆盖,让特殊儿童成为最受呵护的群体。
二.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步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中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全国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人数由本世纪初的1201万增加到2500多万。但是,高中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偏低,不足高中实际经费的50%;高中生学业负担重,贫困生缺乏资助体系;示范性高中建设偏重硬件,示范功能发挥欠缺。面向未来,高中教育亟待科学发展。
第一,把普通高中教育放在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认真研究和科学规划,要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在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趋势加速,对不同地域的高中教育需求产生了影响。所以,未来若干年要科学预测高中的发展规模,加强特色,提升质量,讲究效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并顾及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未来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地区,要积极实验新课程,创造新经验,寻求新提升。
第二,继续探索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改革和办学模式的创新,确定新时期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加大政府对普通高中发展的支持。各地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加大财政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力度,对高中教育阶段坚持教育多元发展,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和多样的办学体制,调动各方面支持高中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第三,发挥示范性高中在素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示范性高中要进行办学理念的示范,管理经验的引领,教师队伍的带动,教学设施的共享。示范性高中应是当地各个高中共有的资源。示范性高中要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要在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三.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
发展学前教育是新时期提升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和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学前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问题,应该更加开放,要研究新特点,寻求新突破。一方面,要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适当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提升对公办学前教育的资助标准;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调动多方积极性、多种形式办园,以多样性应对复杂性,创造性地推动学前教育工作。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普九”后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学前教育发展的新体制,加大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规范和引导民办幼儿园发展。
城市要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和收费行为,鼓励积极开展早期教育、智力开发、超常发展等方面的探索。农村要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学前教育,研究制定基本的办园资格和准入要求。农村小学的学前班吸纳了农村一半以上的学前儿童,但不能搞成小学式的教育,要以游戏、歌舞、手工等为主,让孩子们健康、幸福地成长。长远来看,彻底改变学前教育薄弱状况要靠学前教育立法,以明确政府责任,理顺管理体制,解决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
赵彦宏,教师,现居甘肃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