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711

[ 杨 东 文选 ]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感悟

◇ 杨 东

  当前,新课改浪潮已成汹涌澎湃之势,语文新课改也逐浪而起,绚丽灿烂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从通化市部分基层学校的调研情况上来反思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会发现一定的问题。
  一.关于教师教学
  1、教师对课标中有关教师角色转变的理念耳熟能详,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由于新旧观念的并存、评价标准的相对滞后,部分教师对课改有所迟疑、担心,不敢轻装上阵。另一种倾向则是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尊重学生、弘扬个性,面对课堂上学生随意讲话、不守常规,教师却听之任之,生怕担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之名。
  2、教学策略的变化创新造就了生机无限的新课堂,但是如果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组织活动,缺乏对活动目的的思考,课堂看似热闹,实际效率低下。不少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到位,片面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使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谈不上充分的合作,更缺乏思维火花的碰撞。
  二.关于教材
  我市小学语文学科选用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通过几年的使用,老师们感到教材编排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相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不发达地区而言,一年级实验教材容量过大,识字量偏多,有的课文篇幅过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配套作业编排不够精练,有的练习价值不高;教材的配套资源不够丰富,尤其是配套的音像资料不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关于评价
  1、评价环节的操作滞后严重地阻碍了新课改的发展。
  2、有些课堂评价的针对性、感染力与启发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何解决以上存在的二个问题呢?
  首先是进一步加强课标学习。对课标的学习一定要不断深入,真正领会课标的精神内涵,更新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其次在教学中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为之一新。但部分老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必须与所有“旧”的教学彻底决裂,在课堂上时时处处刻意求新。实际上,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新””与“旧”的矛盾。对传统教学的正确态度应是剔除糟粕、推陈出新。二是感悟与训练的关系。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感悟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处理好训练与感悟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处理训练与感悟关系的问题上,却容易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只有训练与感悟相融,才能相得益彰。遵循这一规律,摆正训练与感悟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坐标点,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三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与正确运用教材的关系。新课标中“教师是教学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新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教材的神圣地位,但是,这必须建立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片面地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抛开教材进行发散,就会走上另一种极端。譬如在拼音教学时,学生对教材所提供的儿歌还没有完全读流利,有的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补充了其他形式的儿歌让学生读,目的是扩充学生的阅读量。这个环节下来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课文读不好,课外的也没读好。还有一种现象是教师任意拔高训练难度,使其他教学内容在时间上受到挤压。这样的所谓创造性使用教材,对语文教学的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材的要求和尺度,尤其要警惕任意拔高要求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不偏不颇。
  最后是重视经验与积累资料。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个机遇,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注重第一手资料的积累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思。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丰富文化底蕴,增强教学技能,“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杨东,吉林通化市教育学院教师。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