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上的问题
一是从教学计划的安排来看,仍然是“老三段式”。所谓老三段式,第一学年是公共课基础,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或毕业实践)。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它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比例仍然较重,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可能只占三分之一左右时间,而且有时这些时间也难以保证。二是从教学方法来看,仍然是“填鸭式”。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二)师资数量不足和教师素质偏低
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许多高职的教学质量有保障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做文章。但目前高职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短缺问题,教师外流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教师总体素质不高,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改革意识淡薄等等。由于受高职所处地方经济发展影响,教师待遇偏低,因而吸收人才的能力更差,高职中一些新兴热门专业教师短缺问题严重。
(三)教学资源建设滞后
高职的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硬件设施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很多高职出现超大容量合班上课;由于实验仪器设备缺乏,实验课不能按规定开足,该由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实验小组人数成倍增长;图书馆藏书少、更新率低,许多高职虽然开发了电子阅览室,但配套的图书软件和设备却不能满足要求;在实习实训方面,由于场地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加之仪器设备老化和数量不足,这些也直接影响到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创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必须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学校要重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要逐步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顺利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使之系统化,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建设与改革。
(二)强化适应市场的思想
高职教育要强化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高职教育也是一种职业准入的教育,而职业的选择要受到市场的制约。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不能走封闭的道路,系科和专业都必须经受市场的检验与考验,如果只是走传统的只管教学不问分配的老路,系科和专业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三)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建设
以人为本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效能的保证。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人——人——人的系统,它的管理主体、客体和目的都是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管理主体的人的管理,最后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
三.推行高职院校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策略
(一)卓越领导策略:有人把领导的作用比喻为“做正确(有益)的事”,而把管理的作用比喻为“正确(有效)地做事”。这意味着领导出了问题,组织的其他方面再好都是做无用功,甚至是做负功。高职院校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质量管理观念的深刻转变,涉及到学校内部及学校外部的广大领域,需要整个组织上下的持久努力。
(二)过程管理策略:高职院校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管理策略所指的“过程”,包括两个动态过程: 高职院校教育全过程和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全过程。前者一般划分为招生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辅助过程、考试和毕业考核过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环节,后者可以划分为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个环节。
(三)持续改进策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改进的目的是为组织的外部顾客、组织本身及其内部顾客提供增加的效益;同时也意味着要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即在确保内外顾客满意的前提下,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的全过程和所有活动的改进,节省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此外,这种质量改进必须是有计划、不断进行的改进,这样才能称之为持续改进。
杨江涛,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