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80

[ 阙永根 文选 ]   

细节描写应注意的问题

◇ 阙永根

  学生作文中的佳作往往都有让人难以忘怀的细节描写,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作文中的细节是人物的血肉,成功的描写会使人物形象十分饱满,使文章的语言于朴实中具有不同寻常的表现力。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枝节性情节作生动细致的描绘,常可分为语言细节、行动细节、肖像细节、心理细节、场面细节、景物细节等,细节就像晚礼服上的宝石别针一样,能从文章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节描写是传递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对突出人物形象起积极作用,好的细节描写可以“于细微处见真情”,让读者眼前呈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当然,细节虽好,但也不宜贪多,否则就成了头上插花,插得越多越难看。
  一.细节描写必须具有合理性
  所谓“合理性”,这里就是指符合生活逻辑。为了进行细节描写决不能盲目杜撰,这样往往容易露出破绽,经不住推敲。有位同学在作文中为了刻意突出主题,他写道:“……寒夜的风很冷,很冷;雨好凉好凉,母亲背着我摸黑走着。一不小心,母亲打了个趔趄,可她却猛地向前俯冲,一下子趴在了地上,我却没摔着,一刹那,望着母亲那凌乱的白发……”这段文字的确能深化对母爱的刻画,对博大的母爱进行了无声的歌颂,只是最后一句却又显得多么苍白和虚假呀,让人一看便知瞎编。
  像《背影》中倒数第二段的细节就极为精彩: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段文字中的动作、衣着描写都紧扣了父亲的年龄与体型,而且体现了父爱的细腻,成功地表现了父子间的深情。这篇散文之所以被广泛地传诵,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此。的确,读过此文,总觉眼前有那幅“背影”在晃来晃去。
  二.细节描写必须小中见大
  进行细节描写的时候一定要从细微处着手,但又要于其中反映出“大”来。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就有这么几段描写:
  ……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通指指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了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这些细节描写刻画了无名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在浑身湿透、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却把党证、火柴、保存得如此好,不恰恰说明了他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吗?不正说明革命的火种就是无数个象“无名战士”一样普通的革命者保存起来的吗?从中不难看出小中见大这种手法的好处。
  三.细节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
  细节描写虽于细微处着笔,但必须要符合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的需要。若一味地只为描写细节而乱选细节,仅仅刻画些琐碎、无味的东西,只会令人讨厌,故而必须选择那些最能塑造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的材料。像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之所以成为了文学画廊中的著名的吝啬鬼形象,就在于这样一些典型的细节。比如他临死前,神甫为他做法事,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唇边时,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妻子病重时,仍舍不得花钱请医生,后来请医生是“因为她一死就得办遗产登记,而这就要了他的命”。在弥留之际,他还对家奴说:“掖紧,都掖紧,别让人偷了。”当能够睁眼时,他又极度惊恐地对女儿说:“还在那儿吗?还在那儿吗?”活脱脱一个要钱不要命、要钱不要亲情的家伙。全文就这样让典型的细节描写刻画得活灵活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种成功就在于巴尔扎克抓住了细节的典型性。
  细节是作文的生命。俗话说“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够让你的文章产生动人的力量。而要想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就要善于观察生活,从中提炼出真实、生动的细节,加以细腻的描绘,唯有这样才会起到以小胜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阙永根,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细节描写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