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57

[ 郑宝生 文选 ]   

侯赢为什么自杀

◇ 郑宝生

  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侯赢为魏公子出计,帮助他窃得兵符,送公子出城。“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侯生为什么要自刭?这要看两个方面,第一,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他在什么情况下自刭。
  从《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我们知道他的身份是隐士。“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何谓“隐士”?就是归隐不仕之人。“不仕”,有可能如陶渊明者不满于当道,也有可能如诸葛亮姜子牙者静观天下之变,择良木而栖,以图大展宏图。从侯生为信陵君出计,帮助他窃兵符这件事来看,他属于后者。
  侯赢是一个有心计的人,能帮助魏公子取得成功,是他长期准备的结果。在贫穷之际,他选择了做“大梁夷门监者”。别小看这个大梁东门的看门人,虽不起眼,但却能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每天获得大量信息,倾听民众心声,了解各路英豪,判断天下走势。文中没有告诉我们魏公子为什么要主动结交侯赢,我们推测,除了信陵君善养食客外,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他对侯赢的赏识吧。在当看门人的过程中,侯赢肯定是对魏公子和魏国做了细致的考察。当“公子置酒大会宾,坐定,公子公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时,“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在此之前,公子对他赏赐颇多,他明确拒绝,告诉公子:“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这就更说明侯生不是普通的看门人。
  在魏公子接侯赢赴宴的路上,侯赢到市上拜访了朱亥。目的有三,一是为向朋友推荐朱亥埋下伏笔,二是考察公子的诚心,三是以自己的“不恭”成就公子的好名声。一个事先毫无准备的人,一个没有经过缜密思考的人,是不会在突然间做出此等事来的。
  秦昭王破了赵国的长平军,又进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害怕秦国而首鼠两端。这时,魏公子出于义、理、利的考虑,决定要救赵国。朋友有难而不救,是不义;姐姐姐夫危困而不帮,是无理;赵亡而魏失去盟友和屏障,是不利。不义不理不利,不符合魏公子的为人,对国家也是有害的。要救赵国,必须掌握兵权。此时,兵权掌握在嚄唶宿将晋鄙手中。万般无奈,他选择了“舍生取义”,“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关键时刻,侯赢为他出了“窃符”的计策,并分析形势,告诉他窃符的方法步骤。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考察过如姬了。窃得兵符后,如何从晋鄙手中得到指挥权,侯生也想好了几种可能:“公子即合兵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在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工作后,侯生选择了自杀。从侯生的自叙中我们知道他自杀的原因是“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一是不能亲自上阵,二是“送”公子上阵。更重要的是“数公子行日”前两个原因好理解,是一种激励。那么,为什么要“数公子行日”?这说明侯生谋事很周到。试想,如果公子带着兵符还没有到晋鄙军队的时候,魏王突然发现兵符不见了,信陵君也不见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可能会派人追赶堵截公子,或者另外给晋鄙一个命令。在这种情况下,侯赢这个看门人,就会在京城想办法帮助公子。计算时间,公子到晋鄙军队驻扎地邺后,自己留在大梁的使命就完成了。侯生“修身洁行数十年”,以至于到七十岁,才有机会报效国家。这时,他既报了魏公子的知遇之恩,又为打击秦军,保卫赵魏尽了自己的力量,可谓忠义两全,可以名留青史了。
  侯生自杀,是为了实现“舍生取义”的道德理想。晋鄙是魏国的一员很有威势的老将,没有什么过错而不得已杀了他,自己的自杀,可以说是告慰一下晋鄙的在天之灵。公子夺晋鄙的军权,去攻打秦国,有两种结果,一是打败秦军,二是被秦军打败,无论出现哪一种结果,自己都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人有多种死法,此时选择自杀,是最有意义的。是最能体现义气的。侯生自杀,不能不震动魏王,魏王可以从这件事上看出,侯赢和公子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大义,从而消除魏王的怨恨。侯生自杀,完全是为了公子,中间始终贯穿着“义”字。
  
  郑宝生,教师,现居甘肃敦煌。

侯赢为什么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