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在自由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活力。
何谓人文性?程红兵老师给它下了比较确切的定义:“所谓人文性,从感性层次来说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由此可见,学生的爱国情操,民族自尊心,人格修养,美学境界和诸多的综合能力均来源于人文素质,而人文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必由之路。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数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即人学,它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内在精神世界的生长。所以语文教育肩负着引导学生步入人文精神艺术殿堂的重大使命。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人文情怀予以关注:
一.优美词句中,品味人文情怀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在编排时,把一些反映同一题材的文章编为一个单元,组成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语文天地,并特别注意用文章中生动优美的文字和文化内涵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如八年级上册“长征组歌”让学生感受到革命战士的壮志豪情;爱国篇引发学生报效祖国的情思;亲情篇让学生倍感亲情之无价;江山多娇篇令学生尽享自然之美。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着重于引导学生在对文章词句的品味中确定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
如:学生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对“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品读,使学生感受了亡国之痛和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在品读韩尔先生用沉痛的无声语言宣布“散学了”时,学生品味到他无可言表的凄凉心境,也由此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又如: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引导学生品读我最初记忆中的母亲形象:“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此时,浮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慈母怜子图,同时唤起是学生对母亲给自己最初印象的回忆。再读母亲见我背书被打后一边说打得好,一边饮泣呜咽,学生就能透过母亲矛盾的表象中看见她爱子之深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化对“天下慈母心”的认识。
这些美文美句突出人文性,集真、善、美于一体,堪称“尺牍之内大世界,华章之外无穷际”。通过对这些美文美句的品读,欣赏,在学生心灵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收到怡养性灵,健全人格,优化生命质量的功效。真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于文章留白处,关注人文精神
所谓“留白”是作者在文章中有意留下的,让读者参与想象,予以填充的艺术空间,“留白美”即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感受。“留白”教学得当可以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审美情操,增强艺术美感,体现人文精神。
(一)省略处悟“留白”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在课文中常有意犹未尽的留白处供学生品味揣摩。这里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探究,感受文章内涵。如:八年级教材中的《甜甜的泥土》写了父母离异的孩子王小亮在接到亲生母亲费了许多周折递进校门的一包奶糖后,高兴地分发给老师、同学,在他们分享快乐之际,“只有老师悄悄地背过身去……”至此,文章给学生留下了想象,老师为什么要背身子去呢?体会此处所蕴含的情感,对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大有裨益,在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填充“留白”。
有的学生联系上文说:老师是因为王小亮很久没尝过奶糖,在得到奶糖后却将奶糖与大家分享,为他的善良而高兴。
有的学生根据下文说:老师是由这包奶糖,联想到小亮平时缺衣少粮,为小亮的艰难境遇而伤心落泪,但又怕小亮发现,所以背过身去。
还有的同学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提出:老师背过身去,是因为她知道了那包糖传到了王小亮手中的不易,而小亮却把这饱含母爱的奶糖与同学们共享,可见小亮的善良可爱,而这样的孩子却得不到他父母的关爱,因而为他难过落泪。
……
在填补文章“留白”之处时,学生都从自己对文章的体会出发,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但自己内心受到了人文精神的洗礼,也让在座的每一个人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续编故事,悟留白
在课文中,有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言虽尽但意未穷,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些结尾处的“留白”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场所。
如《皇帝的新装》,皇帝裸露着身体在威严面具的遮掩下,故作姿态游行完毕。那么,他回宫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时让学生在余兴未了之际进行丰富的联想“补白”,有助于对故事的理解。
有的说到:皇帝进入皇宫后,还沉浸在游行的喜悦中,准备对两个裁缝大加赏赐,可派去请他们的人回来报告说,他们已不知去向。有的说到:皇帝回到宫中,耳边总回响起那个童稚的声音,于是他叫来一群孩子,他听到的也是同样惊讶的叫声。有的说,皇帝回到宫中,得到了一位智慧大臣的提醒,让两骗子分居两室,说出这件奇特衣服的款式、花色等细微处的不同,结果两个骗子原形毕露。
这些续编的故事,无一不体现出学生对真、善、美的一种探索精神,无一不使学生揭露人性假、丑、恶的人文情怀得以升华。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各异,在续编故事中也百花齐放,尽显真我风采。
三.学生习作,抒写人文情怀
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素质教育活动,也是最富有个性特征和生命特征的创造活动。宋朝文学家苏辙曾经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意思是说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人们思想的。学生在课文中感受到人文的熏陶,内心情感逐渐有了积淀,自然有诉诸于笔端的欲望,所谓“积多于内,而后发之于外”。
中学生大多怕写作文,其原因是在写作文时,他们往往“无米下锅”因而致使最能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作文恰恰在培养和训练着弄虚作假、情感苍白的一代公民。所以应让我们的学生在人文情怀的驱动下,抒发“性灵”,让作文成为生命的乐章。
“我手写我心”习作练习可成为学生抒发人文情怀的桥梁。
1、以周记形式,沉淀情感。如在教学亲情篇后,让学生也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心曲”。学生无须经过苦思冥想下笔而成文;或写自己的亲朋好友;或写自己读文后感想;从自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生活经历,写出感人的习作。也有的同学另辟蹊径,模仿课文中小小说的体裁,象模象样地写起了“小小说”,如:一个学生在《流泪的女孩》中,写到一个随父母改嫁的女孩因受到继父的虐待,在母亲死后绝望之际向法律寻求保护的故事。小说文笔优美,情景交融,用满怀同情的笔触写下了对身处困境的同龄人的关怀、怜惜,人文情怀可见一斑。
2、随笔形式,抒发情感。审美的表达需要是学生文学化写作的内驱力所在。任何人都有审美的内在需要,也有表达的需要,这就是倾诉,从而展示对美的理解与品味。如:学生在品读文章句段时有所感,有所悟,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将自身的审美理解、感受、品味、理念表达出来,学生可采用比较自由的随笔、日记形式把自己的“灵感”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这种随笔也便成了优质的习作素材。
人文精神不能经“灌输”而来也不是靠“训练”获得,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染,让学生在文词中感悟;在“留白”的自由空间里畅所欲言;尽情发挥其情感所至。教师更要能及时关注学生思想中稍纵即逝的小火花,人文精神就处处可见,随时而行。
参考书目:
《现代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通讯》
吴志刚,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