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78

[ 于淑荣 文选 ]   

作文的修改技法

◇ 于淑荣

  有句俗话说“板上钉钉”,意思是既成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但是,通过几年的作文教学摸索,我觉得要写出好文章就要敢于向“板上钉钉”叫板,善于重新修改,把所谓优秀文章中的“锈钉”、“不牢固的钉子”给拔出来,重新钉上熠熠发光的“新钉子”,让优秀文章这块板子始终坚如磐石。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道理,我始终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没有硬性布置学生去写文章——改文章。道理明白了,可是真正修改起来,学生要想跳出原来文本思维定势的禁锢又不是那么简单。为此,探索中我与学生积累了以下几点思路:
  一是让学生充分熟悉各种文体,了解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从而在自己写作时合理地选择文体。比如说,曾经有位学生对不时对当前的环保问题怅叹不已,然而写成文章后,总是通篇议论性的漫谈,说服力不强。我就引导他把自己幻化成自然界中受到污染的某种生物,结合自己的理性认识,用童话的形式对文章进行修改,从而使文章感染力大大增强。
  二是和学生一起细心观察生活,了解新事物,不断积累好的素材和生活的经验,完备学生的语言素养。比如说,学生在环境描写中提到了天边的云,却只是淡淡的几笔叙说了云的颜色和形状,基本上起不到渲染氛围的作用。为此,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对《看云识天气》课文的理解仔细观察云的各种形态和颜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适当运用上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写出观察片段,这样再选择合适的片段运用到文章中,自然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是引导学生把准立意和选材关,把学生习作中的“俗材”真正变成“素材”。在写作中,学生往往根据既定命题选择心目中熟悉的素材,而其原本的思维定势又很难实现对这些素材的突破。为此,我鼓励学生选择时事素材,但更把学生已就素材的修改当成文章修改的重点。比如说在“话说风流人物”这一命题时,学生一般只关注名人或者是英雄人物,我却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和关注身边的人,进而凸显大的主题,从而实现“以小见大”的写作效果;再者我还引导学生去选择人们不称道或是不熟悉的人物,例如大家都知道清代湘军将领曾国藩是屠杀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刽子手,却不知他是治军有方的一代名将,这样的选材从而使文章“标新立异”,实现了人人皆知的“俗材”蜕变为真正的“素材”。
  四是引导学生着重修饰好凤头、豹尾,历练好猪腰。在修改过程中,我一般都先从开头、结尾入手,看开头点题如何,文笔是否能有力地抓住读者的心,看结尾是否扣题、延伸提升是否得当,而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文章中间部分,使文章结构更紧密、内容更流畅。
  五是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新颖的谋篇布局格式,合理借鉴到习作中去。可以说现在人们写作文谋篇布局灵活多样,日记体、小标题式、访谈式、网上跟帖式、书信体、实验报告式、药品说明书式、对话式、添加题记、后记、“旧瓶装新酒”等新颖布局格式层出不穷,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一用。而我在让学生修改文章过程中就不拘一格,只要自己觉得某种布局格式适合,就可以让学生灵活地采用,只要能使作文产生眼前一亮的效果。
  六是以优秀的修改实例来辅佐。在每一堂作文课上,我都会筛选一些优秀的名师修改实例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阅读积累的一些优秀案例向学生推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自身实践与名师经验相辅相成,达到良好效果。
  文章写完后,并不是“板上钉钉”万事大吉了,我们更要乐于向“板上钉钉”叫板,善于修改文章,使“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变成真理,亦使我们的文章更完美、更精彩、更经典。
  
  于淑荣,教师,现居山东海阳。

作文的修改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