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99

[ 唐志娟 文选 ]   

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到课堂上来

◇ 唐志娟

  “学文入门在读书,学文入境也在读书。”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朗读可以提高“听读”水平
  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朗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体味语言的魅力。学习《鼎湖山听泉》时,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独特的听泉感受,从而形成对鼎湖山的泉水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正如看舞台表演比只看文字剧本印象更为深刻。课文一经朗读更具有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教学时反复朗读可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语言形式,从而达到提高“听读”水平的目的。
  二.朗读可以促进“说写”水平提高
  语文课文都是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字作品,让学生反复朗读,可不断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脑中留下痕迹,之后对言语表达的反应就会更加快速、准确、敏感。出声的朗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技巧,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都会在朗读中得以解决,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妨以朗读为突破口来提高差生的写作水平,在平时教学中,对部分写作水平较差学生进行朗读强化训练,从读得通到写得通,从读得有感情到写得有情趣,通过声音传达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享受再创造的乐趣。反复的朗读可使学生习惯文章的用词造句,加速口语和书面语的沟通,促进说写水平提高。
  三.朗读可激发联想和想象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想象力就会越丰富。如果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朗读则是托起着那双翅膀的空气。
  四.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同一篇文章,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给听者的感受、感染、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好的朗读,人们会由衷地发出赞叹:“真美!”这“美”指的是音乐的美、艺术的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了他们的灵魂,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获得了极美的艺术享受,由此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读朱自清的《春》可以领略其中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读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川》可以感受诗中的深厚友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体会到其中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传统。
  多读才能多说,读好了才能说好,所以,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帮助教师把教材情感、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说写”水平提高,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到语文课上来吧!
  
  唐志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到课堂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