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722

[ 赵礼华 文选 ]   

此情可待成追忆

◇ 赵礼华

  第一章 妈妈的命运
  外婆曾说,女儿是水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爱上爸爸的那一瞬,妈妈幸福的闺阁生活结束了。嫁到我们家,五十多年来妈妈跟着爸爸转战南北,历尽波折。年轻务农,中年经商,老年开始办厂。
  日子无论怎样艰难,妈妈对爸爸和我们始终不离不弃。一九九八年,爸爸已经被下达病危通知,是妈妈精心的服侍令爸爸起死回生。妈妈更大的精力是全心全意抚育我们兄妹三人。现在侄女已经读大学,哥哥早已年过不惑,每天清早,妈妈总是追着哥哥嫂子问,你们想吃什么早点。全厂的员工都知道,在早餐丰富的城市,他们经理的早餐一定在家里吃,老妈亲自做的。
  这几年,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哥哥常常劝妈妈安享晚年。勤劳早已成为习惯的妈妈,依然每天起早贪黑,厂里厂外地忙碌。
  爸爸常常说,你妈就是一辈子劳碌命,闲不住。
  第二章 妈妈的婚姻
  妈妈是个浪漫的人,妈妈与爸爸的姻缘是段传奇。听外婆说,妈妈做姑娘时,外公家在开油作坊,生意正红火。那一年,全国大灾大旱,饿死的人无数。妈妈奉外公之命到乡下给外公的妹妹(也就是妈妈的姑妈)送大米白面。妈妈到她姑妈家,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英俊倜傥(妈妈心中的爸爸形象)的爸爸。那时,爸爸正在一棵大梨树上找寻梨,妈妈经过大梨树下时,爸爸灿烂一笑,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妈妈当即被电晕,非此人不嫁的念头在心中牢牢扎根。据爸爸后来回忆,当时他灿烂的笑不过是因为发现了一个特大个的麻梨,这给饥肠辘辘多天的爸爸带来巨大的惊喜。而这一瞬间却成为妈妈的宿命。
  妈妈的毅力顽强得惊人。初嫁时,爸爸家徒四壁,农村的活妈妈一点都不会。村长分配工作时,公社的成员没有一个人愿意与妈妈一组劳动,他们都知道,妈妈连农具都认不清。倔强的妈妈通常在天未亮,别人还在睡觉时,就已经下地;中午别人回家吃饭,爷爷把饭送到地头;黑夜来临,乡村灯火次第点燃,一个矮小的身影还在田间忙碌。苍天怜人,不到一年,妈妈已经成为一个熟练的农业好手。村里老人都说,赵家真是前世修来的福气,娶了一个好媳妇。
  妈妈捍卫爱无畏无惧无悔。年轻时,爸爸一直做会计,被公社抽调常年工作在外地,十岁就死了娘无人管教仪表堂堂的爸爸风流成性。结婚第二年,哥哥刚出世,妈妈就听人说,爸爸与一个女孩厮混。一天夜晚,村里放电影,爸爸早早就走出家门。忙完所有的家务,抱着哥哥的妈妈去找爸爸,找遍放映场地,不见爸爸的身影。有好心人告诉妈妈,爸爸与一女孩在幽会。妈妈找到爸爸时,爸爸拉着那女孩就跑。迅速把哥哥放到地上,矮小的她妈妈飞快地追逐着狂奔在前面的那一对。也许是做贼心虚,高大的爸爸很快被妈妈擒获回家里。这时,妈妈才想起被丢在电影场地的哥哥。爸妈返回放映场,刚刚学会坐的哥哥趴在地上,圆圆的脑袋抬得高高的,大大圆圆的双眼正盯着大屏幕,沾满灰尘的小脸笑嘻嘻的。
  事后,外公爷爷联合惩戒爸爸,爸爸闭门思过,写了万字自悔书。从此,爸爸再不敢胡作非为。
  第三章 妈妈和我们
  妈妈常常说,孩子是娘心头的肉,疼都来不及,自然就不会打骂我们。可是那个金灿灿的黄昏,妈妈手拿扫帚,追得哥哥满村跑。那年哥哥初中毕业。那天,天未亮,哥哥就起床,步行十八里到小镇参加为期一天的毕业统考。那天上午,妈妈精心做了五张金灿灿油腻腻的南瓜糯米饼,在那个年代,这大饼可是奢侈品。做好后,妈妈托付一个同村女孩带给哥哥。黄昏时候,考试完毕的哥哥回到家,一进门就喊,妈,我饿!刚干完农活收工回家的妈妈就问,中午吃了五张饼,怎么这么快就饿了?哥哥小声嘟哝,那女孩把饼吃光了。顺手操起扫帚,妈妈迎头向哥哥头上打去,哥哥冷不防被打个正着。醒悟过来,哥哥转身就跑,妈妈手拿扫帚在后面追,一边追一边骂,你这个死小子,自己饿肚子,把东西给那个妮子吃!我今天非打死你!免得你饿死!
  妈妈常常说,只要你们兄妹三人享福,我做什么都愿意。三兄妹中只有姐姐没有上大学,成家后一直做小生意,家境不太好。几年前,在妈妈多次要求下,哥哥就把姐姐全家接到厂里。小学毕业水平的姐夫,是个倔脾气,常常不服从管理。先是在一次招待全厂技术员的宴席上当众掀翻酒席,后来索性想回老家,让哥哥给他拿赔偿金。忍无可忍的哥哥当即宣布解聘姐夫。姐夫失业,姐姐一家四口的重担全靠姐姐微薄的工资维持。女儿受苦,疼在娘心里。妈妈骂哥哥没有良心,连自己亲妹妹都不顾。哥哥常说,妈妈识字不多,一辈子不容易。哥哥最尊重妈妈,妈妈的话就是圣旨。于是,姐夫又被重新招进厂里。姐夫继续闹事,三天两头找哥哥要求涨工资。矛盾激化,姐夫再次被解聘。姐夫四处找工作碰壁,妈妈又开始向哥哥唠叨。哥哥说,妈,您只管享福!我们都已是有儿女的人,您就不要再操心!妈妈落泪。我怎么不操心!手心手背都是肉!你妹妹受罪,我活着还有什么用!哥哥说,妈,我不会不管妹妹。她有困难,我一定帮到底,年底我多给她奖金。话虽如此,从那以后,妈妈手中的钱几乎全用来贴补姐姐的家用。妈妈对自己,是从来不肯多花一分钱的。
  今年暑假的一天,告别妈妈回自己的家,走出很远,我牵着儿子的小手,无意间回头,苍老的柏树下,妈妈呆呆地站着,愣愣的看着我和儿子的背影。泪水瞬间模糊我的双眼。我知道,妈妈一定在为我和儿子担心,担心我和儿子短暂的相聚,长久的分离。妈妈常说,她和爸爸争吵一辈子,即使她被爸打得头破血流时,也从来没有想到过离开自己的孩子。六年前我只身南下求职,被迫与四岁的儿子分离,这一直让妈妈揪心。
  这次离家前,和妈妈照了合影,现在,看着电脑桌面上妈妈憨憨亲切的笑容,我心痛万分,什么时候,我们几个儿女才真正可以不再让妈妈操心?!
  古人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妈妈识字不多,不会给我们兄妹讲大道理。妈妈的性格,妈妈一生的言行就是对我们兄妹最大的教育。
  我们兄妹三人的身体里流淌着妈妈的血,温热的。有时工作累了,心情郁闷,回家坐在妈妈身边,絮叨絮叨,就会满心欢喜。独自一人在外,无数个想家的清冷之夜,妈妈憨憨微笑的面容浮现在眼前,温暖就会穿透黑夜,抵达我的心底。
  如果这个世界有神,妈妈就是我们兄妹心中唯一永远的神。
  冬游米公祠
  在襄樊,米公祠与古隆中齐名。大学时代,我与隆中毗邻两年,对古隆中的每一个细节几乎是了如指掌,所以,每年春夏两季当古隆中游人如织时,绝不会再有我的身影,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中学时代曾多次想过到米公祠一游,多次邀请朋友一起前往,朋友们总是说,一个旧祠堂有啥好看的,于是也就熄灭了到米公祠一看的想法。今年暑假,深圳的朋友一家来襄樊看望我,为朋友洗尘完毕,第一站推荐朋友一家去看的就是米公祠,结果计划因为儿子的中途中暑而破灭。
  这几天因为席卷全国的流感,我们因祸得福,放假五天。习惯于行走的双脚开始蠢蠢欲动,计划做一个两天的短途旅游,打电话到旅行社咨询,所有的旅行社答案一致,冬天不方便出游,短途旅游已经取消。
  万念俱灰之际,忽然想到米公祠近在咫尺却从未游览过。也罢,就去米公祠一游,聊以解行走之饥渴。
  原本邀请姐姐的女儿一同前往,可是小孩子的计划常常会变卦,2009年11月29日上午8点30分我一人前往米公祠。坐在公交车上,远远看到前面的米公祠酒店,于是下车,时间是上午9点整。
  独自一人飞奔向米公祠,街边有三三两两卖菜的人摆的地摊。一座雄伟而略显破旧的古典建筑跃入我的视线,米公祠三个字高悬其门匾之上。欣喜地奔跑,跑到门边,朱红的略显斑驳的大门紧闭。开始四处张望,寻找售票处,只看到米公祠左边一个牛肉面馆,有三三两两过早的人。一丝悲凉袭上心头,传说中的米公祠竟然遭受襄樊人如此的冷遇吗?
  迅速走到牛肉面馆收银员面前,询问米公祠的售票处。售票员热情地指点我继续向左走右转看到一个大门就是了。指点完毕,售票员说,这里是米公祠的后门。我连忙道谢,然后向左飞奔。
  按照指点的路线,我顺利看到米公祠的正门时,不免感慨,众里寻它千百度,它竟然就在宽阔的汉江沿江马路边,而这个地方我无数次走过,怎么就没有发现米公祠就在咫尺处?世界上的事常常就是这样让人啼笑皆非。
  顾不上欣赏米公祠的大门,快速奔向售票处,透过售票窗,我看到售票室里有一个女孩正拉开抽屉找什么东西。
  “你好!买票!”我向着女孩说。女孩似乎一惊,然后回头似乎在喊人,我才知道女孩不是售票员。
  被女孩叫来的售票员问我,一共几个人。我一惊,回头,看到身后还站着两个男游客。一人。我回答。票拿到手中,我快速冲进检票口。
  绕过一个写满书法大字的屏风,一座古典的翘角飞檐的苍灰色的中国古典建筑呈现在眼前,我正站在一个小院内,小院的中间是一条青砖铺成的主路,可容两三人并行。主路的两边是花圃,虽然是冬季,花圃里还是有些许的绿色,那是一些经冬不凋的小草。花圃的旁边是一些风景树,风景树的叶子一律是苍劲的绿色,那是与雨雪抗争的结果。有两棵树引起我的注意,它们小小的叶片淡绿中泛着微黄,如春季刚吐绿的柳芽。花圃与树的间隙铺满了无数的小石子。
  现在是上午9点30分,小院内只有我一个游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清幽庄严肃穆的世界。
  走进翘角飞檐的建筑的门,才知道它的名字叫拜殿——米氏后裔祭奠祖先的地方。穿过拜殿,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小型的四合院呈现于眼前,两侧都是碑廊,里面碑文林立。一块庞大的碑文屹立于小院的中央,走近观看,才知道是由五块长碑组成的庞大碑文方阵,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也许是米芾的真迹吧。碑阵的右侧有一棵参天的大树,大树的叶片也是淡绿中泛着微黄。我四处张望,忽然看到一个老人——手中端着一盆水,也许是米公祠里的工作人员。“老人家,你好。”我迎上去,指着那棵大树,“请问,这种树叫什么名字?”“银杏树,有五百年的历史了,每年它都结果。你刚刚进来的小院也有两棵,不结果,是公的。”老人大声说。“这棵树一直生长在这里吗?”我问。“这棵树一直在这里,那两棵是从别处移植的。”老人回答,依然大声。“谢谢!您忙吧,我自己再看看。”我感谢。然后继续一个人的游览。
  绕过巨大的碑文方阵,一座苍灰色的塑像跃入视线,塑像上的人面容清瘦,这也许是米芾吧,整体的塑像散发出清朗的气韵。
  绕过塑像,又一座翘角飞檐的中式建筑赫然于眼前,上书宝晋斋三个大字。走进宝晋斋,书法作品陈列满屋,以米氏作品为中心。右边墙壁上有米芾生平简介,简介的旁边是一副米芾生前活动路线图。仔细读了米氏的简介再参看米氏行踪路线图,不禁感慨万千。
  米氏生活最长的时间是在江南,对米氏书画影响最深的是江南的杏花春雨远山,而米氏生前最崇拜的书画大家是晋代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风流人物,而这批风流绝代的魏晋人物大多也是生活于江南,徜徉于江南,成长于江南,风华绝代于江南。
  江南,让古人今人梦萦魂牵的江南,如果没有你,也许就没有了冠绝北宋及其后世的米氏书画作品。
  米芾在清澈的汉江边长大,清澈的汉江水养成米芾傲岸不羁的性格——一如唐代风流冠天下的孟夫子,孟襄阳,米襄阳两个冠绝于今的襄阳名人让襄阳名震天下,这两人是襄阳文化的灵魂,襄阳文化的精魂遨游于平常的山水田园,不管你跋涉的脚步有多远,最终,山水田园一定是你的皈依之地。
  所以,踏上仕途踏上征程的米芾徜徉于烟雨朦胧的江南山水时,他的灵魂得到最大的安抚,安抚后的灵魂让他的艺术生命大放异彩,从而达到巅峰。
  傲岸的襄阳与烟雨的江南相遇相交,摩擦出米芾人生最亮的火花。没有清澈的汉水滋养,米芾一定会被官场俗务纠缠;没有烟雨江南的滋润,米芾的灵魂只会孤寂在清澈的汉水边。
  回头再看小院米芾清朗俊逸的塑像,仿佛看到米芾癫狂的微笑,忽然忆起两句话,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这话的人也曾在江南生活多年,他的最温馨的梦一直在江南。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的冬日不会有白雪,江南的冬日温润而清朗,一如眼前米芾清朗的面容。
  独立在冬日米公祠幽静的小院,耳边鸟鸣声声,阳光安静而温暖。
  
  赵礼华,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此情可待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