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92

  

怎一个“紧”字了得

◇ 刘建功 侯艳玲

  高中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一句,相信我们都不陌生。周先慎先生的文艺随笔《简笔与繁笔》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评价说:“这是进一步烘托险恶多艰的社会环境,突出一个‘逼’字。虽然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金圣叹更是在这一句之后直接批注:写雪妙绝。三位大家,“境界”“神韵”“绝妙”之说可谓异曲同工,但也似都有语焉不详之憾,不能让人完整地领略其中的妙处。
  今余不揣浅陋,试析之,以为“紧”字至少有三重妙境:
  一个“紧”字,首先写出了天气条件的恶劣。紧与松相对,《说文》曰:“紧,缠丝急也。”紧,就好比将细细的丝绳慢慢缠到人的身上,慢慢勒进人的肉里的那种感觉。在“那雪正下得紧”之前,有“林冲一路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的句子,我们可以得知,在凄厉的北风中,林冲迤逦(迂回)背风而行。那随风而行的大雪,就如一根坚韧有力的绳子,将林冲缠绕于其中,绳越缠越紧。那随风飘洒的大雪,简直就是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网,将林冲包裹在其中,网越收越紧。相信有在大风雪中行走经历的人,都可以体会到风雪带给人的这种裹挟感,你越是想躲避风雪,它越是往你的身上钻。着一“紧”字,确实贴切地写出了恶劣的天气及其给人的真实感受。
  着一“紧”字,有效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小说情节的展开过程中,作家多次描绘那纷纷扬扬的大雪。在叙写林冲投草料场而来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接着写林冲由于感到寒冷到市井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而且“那雪正下得紧”。第三次是写林冲喝完酒,“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一连三次写雪,两次都着一“紧”字,精炼而又传神,把特定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小说的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试想,如果没有大雪让人感到寒冷,林冲就不会去市井沽酒;没有大雪,两间草厅也不会被压塌,林冲更不会夜宿山神庙;没有大雪,也就不能引出他得知真相而手刃仇人这一关系到人物命运历史性转折的重大情节。故事情节由平缓走向高潮,都得益于那雪下得越来越“紧”啊。难怪金圣叹在这三处大雪的描写后都加上了“写雪绝妙”的批语。
  “紧”字第三重妙境,象征着对林冲步步紧逼的险恶社会环境。用自然景物象征社会环境的的例子,相信学生已经接触过。叶圣陶的小说《夜》的开头,“一条很不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在这一句里,用了“黄晕”、“模糊”、“惨淡”、“阴暗”四个形容词,既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令人恐怖的夜,又反映了被反动派统治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从“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那雪正下得紧”到“到晚越下得紧了”,这里既写出了雪的由大变紧,更是暗示陆谦之流的阴谋已经开始实施,象征高俅之流构成的社会环境如风刀雪剑,极其恶劣。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这是进一步烘托险恶多艰的社会环境,突出一个‘逼’字。虽然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而从“那雪正下得紧”到“到晚越下得紧”,更衬托出邪恶势力的步步相逼,穷凶极恶。在极端恶劣的社会环境的逼迫下,林冲的性格也从最初的软弱妥协到最后的奋起反抗、手刃仇敌,实现了突变,很好地突出了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题。
  小说是我们非常喜爱的文学形式,每个学期拿到语文课本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看看本册书有没有小说,如果有,一定要先睹为快。可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正如金圣叹所言,“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这自然是不行的,如果在读书时,能先弄明白“书中所有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趁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金圣叹语)等,再鉴赏小说,相信一定可以曲径通幽,尽探其妙了。
  
  刘建功,侯艳玲,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怎一个“紧”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