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706

[ 胡婷芳 文选 ]   

一种特殊的文言被动句

◇ 胡婷芳

  在高考试题中有三个文言句的翻译,一般考查学生对文言句中的句式特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的掌握情况。而文言句式中被动句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一种特殊的文言被动句,学生若没掌握其规律特点,就很难准确翻译出来。
  首先看较常见的几种文言被动句句式:
  一.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六国论》)
  ④为婢仆所感(《柳毅传》)
  二.用“于”表被动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②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三.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臣诚恐见欺于五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③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四.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以上几种文言被动句都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可以让学生记住这些标志,而有一种无标志的文言被动句,需要我们找出这类句子的特点规律,让学生真正理解,翻译时就不会棘手了。
  我们来看以下几个句子: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该句中的动词“诛”要译为“被诛杀”,整句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诛杀”。若不能将该句中“诛”译为“被诛杀”,这个句子就很难理解了。
  ②是时屈原即疏。(《屈原列传》)
  该句中动词“疏”要译为“被疏远”,即“这时屈原已经被(怀王)疏远”。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该句中动词“举”要译为“被攻占”,即“函谷关被攻占了”。
  由此可见,文言句中有一种用动词来表被动的特殊被动句,而这个动词表被动通过什么来判断呢?
  我们看该句中的主语,主语与这个动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由动词表被动的句子里主语就是动作的受事者,例①中主语李牧是动词“诛”的受事者,他就是被动的。这也正符合被动句的定义,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事者。
  这种由动词来表被动,主语与动词是受事关系的句子在高中课文中出现多次。如: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句中主语(楚国的)军队和土地是受事者,“挫”与“削”要译为“被挫败”,“被削割”。
  ②韩非囚秦。(《报任安书》)
  句中主语“韩非”与动词“囚”是受事关系,本句译为“韩非被囚禁在秦国”。
  ③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太史公自序》
  句中“拘”译为“被拘禁”,“厄”译为“被围困”。“西伯”和“孔子”就是“拘”和“厄”的受事者。
  ④城陷,忠烈拔刀自裁。(《梅花岭记》)
  “陷”即“被攻陷”。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之意,荆州那些依附曹操的民众是受事者。
  ⑥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引号部分翻译为“杀人的人要被处死,伤人的人要受刑罚”。
  
  胡婷芳,教师,现居湖北仙桃。

一种特殊的文言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