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面,但往往被忽视,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实施美育呢?
一.创境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感知美。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篇目,如《春天来了》、《山峡之秋》、《山雨》、《桂林山水》等,或春意盎然,或秋高气爽,或电闪雷鸣,或清泠秀丽,有着优美的境界。
由于美的事物总是存在于感性形式之中,对这些篇目的教学,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教学生认识一些生涩的语言符号或停留在字、词、句、段的分割离析中,也不能千篇一律地以“通过……表达了……”的格式去概括中心思想,而是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想象驰骋在作者建筑的优美意境中,如身临其境,使其“心灵濑济万物,走向纯净”,正如王羲之说:“在山荫道上行,如在境中游”,真正得到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没有挂教学挂图,而是放了一段《高山流水》的轻音乐,接着使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桂林山水的美:在风和日丽的漓江上,撑一叶小舟,穿越在林立的山峰中,静静的漓江像一面镜子,映着蓝天白云,看上去无比开阔,忽然一大群鸥鸟从头上掠过……随着老师的引导,镜头的不断变化,学生仿佛真的在漓江上畅游,无数的美景尽收眼底,不禁陶醉其中,留恋忘返,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净化了心灵。
二.塑造形象、弘扬精神,让学生鉴赏美
在语文课本中人物画廊是丰富的,有倔强而善良的小红军、有勇敢而机智的高玉宝,有健康机敏的少年闰土、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他们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气质和呼之欲出的形象留在了人们心中,甚至影响着几代人,对于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教学时不能仅从文章内容出发,教会学生基础知识,也不能只讲给同学们一个人的故事。刘叔成在他的《美学基本原理》中说:“一部作品,如果没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只是图解某种政治思想或道德观念,那么,不论它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多么正确、深刻,也不能是美的。”而是要让人们的精神感染学生,在学生心中激起共鸣,感受到人们的内心,真正领悟其精神的道德力量,心灵受到人格精神美的震撼,形成真善美的审美标准,能对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坚持以积极向上的审美方向,自觉抵制低级庸俗的审美趣味。
三.抒发情感,描写自然,引导学生创造美。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从看图说话到作文,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如果说以上是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过程,那么,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过程,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呢?
1、引导学生抒写美好心灵。故人云:“诗言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把所想所见写出来,抒发他们美好的理想、鲜活的生活、纯洁无邪和天真烂漫的童心。例如可以让他们写《我想说》这样的题目,并给他们提示:要说真话,并把自己心里想的如实地表达出来。这样使学生有说不尽的心里话,虽然有些想法不切实际,却也充满童趣,凸显出天真自然美来。
2、引导学生抒写美丽的大自然。“大自然是美的源泉,也是美的教科书。”在作文教学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在大自然奇妙无比的美的感染下,情不自禁地表达出心中的感想,把这些感想变成文字,就已是一篇充满美感的作文。例如带领学生去野外观察一年四季不同自然风光,欣赏景色奇异的风景名胜,让学生写观后感或一种季节的景色。如写秋天,在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之后,就会抓住秋天特有的景致,无论是天高云淡,还是漫山红叶,无论是大雁南飞,还是衰草林绿,只要写出来,都是一种美。
在语文教学中,全方位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推动作用。
牛淑巧,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