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690

[ 陈建微 文选 ]   

用个性化的方式开展名著阅读

◇ 陈建微

  阅读,如同人的饮食和呼吸一样,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和需要,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获得生存发展的信息、了解世界、认识人生、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基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为语文阅读教学设立了总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其实,作为语文老师都知道,在语文阅读中积累是关键,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阅读积累,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名著,但是,名著一般都比较厚重,对于中学生来说,读起来比较枯燥。不少学生说,在中学阶段,他们从未读过一本大部头文学名著,对于一些名家经典的了解,仅限于语文教材中所提到的那一些,他们知道鲁迅、巴金、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海明威,也知道《红楼梦》、《悲惨世界》、《十字谈》,但是仅仅把这些作为文学常识来识记的。经老师的大力倡导,有时甚至是硬性要求,一些学生也会亦步亦趋地拿一些名著捧读,但这种阅读就像带着沉重的脚镣蹒跚地行走,是受制于某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当然收不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对于这种情况,其实有不少人在分析研究。有人谈到经典名著被冷落是受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网络时代,媒体迅速发展,快餐文化盛行,文化泡沫泛滥,各种适于耳目之娱的东西充斥市场,当代中学生阅读品味和阅读能力欠佳,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等等。除了这些,是否还有其他一些更为内在的因素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呢?怎样引导中学生落实名著阅读,更是中学语文老师要探讨的地方。
  一.开展个性化阅读还原经典名著生活形态
  不管多么伟大的作家,他们在世的时候也一定是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当时也一定是鲜活的,充满当时时代的生活气息的,但一旦被尊为经典,被人有意或无意地神化的时候,那种鲜活的东西就慢慢被冲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地以一种神圣的乃至有点冰冷的面目展现在许多普通读者面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占的分量是比较大的,不过从实际情况反应看,当代中学生对鲁迅的文章普遍缺乏热情。问其原因,他们会说,鲁迅的文章太深奥了,我们看不懂。再问他们对鲁迅的看法,他们则会说,鲁迅太伟大了,不是我们一般人能走得近的。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法让人平视的鲁迅,一个在某种程度上被神化的鲁迅,一个高高在上随时给别人以威压感的鲁迅。这实在是对这位大师的最大冤枉,鲁迅以及他的文章果真如此让人无法亲近吗?只要我们翻开现代文学史去查阅一下鲁迅的生平资料,就会做出这样的回答:不是的。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平常得可以让人感觉到他的心跳的人。尤其是二三十年代他与其他文人的论战,他对反动势力的痛斥,让我们感觉鲁迅先生活得是那么的痛快潇洒,那么的酣畅淋漓,那么的热血沸腾。他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哪里像一尊佛只给人以冰冷威压的感觉呢?
  所以当现在的中学生渐渐对鲁迅的作品产生隔阂的时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先通过探究去了解鲁迅的生活世界——那种富有个性化人格魅力的生活形态,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一个爱憎分明的鲁迅,一个并不完美有许多缺点的鲁迅。凡是能激起学生好奇心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尽力推荐,这样他们自然就有了阅读兴趣,无形中也增加了鲁迅作品的亲和力。
  二.开展以人为本的方式实现名著阅读
  “以人为本”是当代教育应树立的基本理念,“立人”应成为教育的出发点,通过立言而立人,应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与任务。阅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文化交流方式,也应以“立人”为本,我们的目的是要培养有文化修养、有思想观念、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而不是面目模糊、缺乏个性的“工具”。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若是一刀切,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疑是违背人性的,也是与教育的正常良性轨道相背离的。一切非人性化的做法强加于人势必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而最终厌弃之。所以我们始终要牢记一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在阅读兴趣、阅读储备、阅读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若欲使阅读成为人人向往的,人人乐此不疲的行为,无疑要正确分析并面对这种差异。
  再以鲁迅为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把鲁迅的文章划分为几个研究专题,让不同层次、不同秉性的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阅读选择。鲁迅的杂文,鲁迅的小说,鲁迅的散文诗,鲁迅的日记等等都可以列为阅读研究专题。当然我们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盲目地引导他们从深处挖掘,这样又会把鲁迅变成一个沉重的负担压在他们的心头。中学生读鲁著应有中学生的读法,只要定位恰当,引导得法,他们同样可以把艰深的鲁著读得兴味盎然。有学生很欣赏鲁迅先生的“骂人”水平,就选了这样一个课题:《从鲁迅的杂文看鲁迅的“骂人”艺术》,有学生很喜欢《故事新编》的幽默诙谐与丰富奇特的想象,就结合近几年来中、高考作文的热门,选了这样的课题:《读鲁迅小说·悟作文创新之道》。这些都是属于基于实际的个性化探究阅读行为,这样的阅读是不会让人生厌和畏惧的。
  三.通过有效读图实现名著阅读
  我们也必须认识一个事实:“21世纪是一个“读图时代”。以电视为主导的读图文化正在打造着人们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和人生姿态。同看电视剧相比,读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正越来越成为一件费力的事。经典阅读危机已经向我们走来,而且势必会波及到我们的语文经典阅读教学。中语会等机构曾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过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渠道主要来自影视作品,而非读原著。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学生的阅读趋向追求平面化与视觉化,阅读重心由文字向图像转移。
  面对新时代,语文经典阅读教学该何去何从?“读图”成长的一代,他们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和阅读心理期待都与以往大不相同。作为教师如果无视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他的眼中肯定没有学生。眼中无“人”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即使他以文化传承为名。相反,作为课程实施者的语文教师,如果把新课程标准精神理解为顺应时代跟上潮流,那只能是媚俗的教育,已远远背离新课标精神。
  根据“读图时代”中学生的特点以及经典文本的特点,可以通过有效读图实现名著阅读。
  以往我们的经典阅读课堂是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如今首先要做的是打通基于“读图时代”背景的“俗阅读”(大)和课堂的经典文本的“雅阅读”(小)。
  第一,针对学生经常读“图”,偏好读“图”,擅长读“图”的特点,可以在课堂引入“读图”教学。让与经典文本有关的插图或由经典文本改编的电视剧、电影进入课堂。这里关键是教师对图像的甄别与选择。选择有思想深度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读图素质,加强学生的视觉修养。由读“图”水平的提高慢慢过渡到读“文”水平的提高。由“图感”而“语感”,由读图向经典文本靠拢。如讲与《红楼梦》有关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看《红楼梦》的电视与电影,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由时尚阅读到经典阅读。作为教师不能一味排斥学生中的时尚阅读。今天的流行可能就是明天的经典。可以尝试把流行带入课堂,并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审美优势,帮学生区分优劣,辨别美丑,同时还要向学生学习。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实这是一个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的过程。如《大话西游》和《幻城》。电影《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对白,以及少年作家郭敬明的小说《幻城》中美仑美奂的画面描写,堪称影像时代的精品。而且它们与传统经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连接非经典与经典的纽带。这样的比较与借鉴就可以更好地让学生阅读经典。
  经典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经典具有其它言语作品无法企及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和生命体验价值。成功的经典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用个性化的阅读方式,还阅读以主体性、人文性、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以一种有生命力的阅读方式,来指导中学生的课外经典阅读,是一种有益与有效的尝试。
  
  陈建微,教师,现居浙江乐清。

用个性化的方式开展名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