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教学的地位
问题教学法在当今语文新课改教学中有怎样的地位呢?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的惊喜开始的。”现代教学论研究也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但产生学习欲望并为之愿付出一切代价而努力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灭的问题求真心。当今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加以解决的过程。也因为这一过程有不间断的问题出现,才促使学生渴求真理的思维一直出于兴奋不已的活跃状态,更因为问题的五花八门性的诱惑,使这一个个的问题连续跟进的过程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才构筑了现代语文教学体系永不衰痿的生命。从叶老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宗旨看,竭力培养学生个体在文本阅读中的独立发现并运用思维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终极。这个终极的本质还是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练成个性化的批判和创造发明的能力。否则引得“蜂蝶纷纷过墙来”的教育教学的生动局面从何而来呢?没有这个局面现代教育教学还有更高更远更美的追求吗?因此有人才说:“人文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最本质的东西,还是问题教学。”
二.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嫌浅。问题浅显直露,学生一眼穿底,不用思考便可准答。这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看,似乎无可厚非的。但静心一想,问题的背后有的只是浮躁。这种图形势,凑热闹的教学,穷折腾了的是学生,真伤害了的是“语文”。
2、问题单一。教师用“是不是”、“能不能”等作为提问形式,没有思考价值,学生虽然在回答问题,但他们的思维却在他乡梦中。这样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何时才能力透纸背呢?
3、问题太碎。设计问题撇开文本的整体感悟,不顾文本的艺术技巧,不触文本的审美价值。尽是细枝末节,甚至节外生枝的设计。课堂教师高频率的发问学生无暇思考,只被动回答。这种“满堂问”,其实是“满堂灌”。
4、问题模糊。提出问题不具体,方向不明确,范围不清楚,没有针对性,没有导向性。让学生听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此学生无法驾驭问题,只能使他们渐渐地怕于疏于语文了。
5、问题太深。教师把学生当专家对待,提出超常超纲的问题。有的是文本中难找到的离奇怪异的问题。使学生课内外一直处于一团迷雾之中不能自醒,筋疲力尽。这样教学,学生便会慢慢的懒于参与,厌于学习了。
6、回答过死。教师追求高考标准化答案,把学生的思维框在自己预设的答案樊笼里。学生回答左也不行,右也不准,弄的他们吃不香睡不安,大脑困顿不堪,最终便烦于翻书了,何来的语文能力呢?
三.问题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1、设计问题的原则。语文课堂教学是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知识更新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的设计应有梯度,有启发性,有导航作用。其序列应先易后难,难易适度,具有逻辑性。其核心是利于培养学生自学、写作和会思考的能力。凡投入教学的问题应以留足学生广泛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标准,使知识结构层次不齐的学生,低的跳一跳够的上,高的思之能解,答之还能浮想联翩,使他们在“愤”“悱”的情绪与思维状态下,或亢奋或沉静地去乐思悦解更善答。在激情喜悦之中,进而达到“其进不能自己”的理想境界。
2、问题设计的方向。一是语文课本,二是参考资料,三是名师讲解,四是学生需求,五是生活实际。这五点中语文教材,学生需求,生活实际顶重要。因为学生的心理需求,本是语文抢占教学制高点并可高效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语文教材本是整合了生活精髓的精品,加之这些精华都是异学派反映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东西,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按科学发展观的观点考证,这些具有社会性的东西,皆具有复杂性和可变性。故仍有疑可质,有难可问的。
3、问题的设计方法。
(1)在意外处设。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考,在解惑的惊喜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从“真”处看,从“细”处看,从“另”处看,在“无”处想,看出门道,悟出奇巧,修出正果。
(2)在关键处设,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处。它能形成课堂“亮点”。如释阿Q“精神胜利法”,可否抓住第七章的“阿Q飘飘然地飞了一通”中的“飞”字作些文章。因阿Q地位低下,精神空虚,而又不愿屈人之下,便不切实际地幻想,出格的行动,但现实的恶劣,他只能用精神上的一个“飞”字来安慰自己风雨飘摇中的心。这便可点破阿Q“精神胜利法”的虚幻实质。
(3)在延伸处设。语文和生活沟通,让学生放飞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天高任鸟飞,海阔让鱼游。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泼泼地昼夜不息。”既然语文源于生活,再让它回归生活,让实践滋润,使它的肌体更丰满,有何不可呢?天下的新媳妇有哪一个不愿回娘家门的呢?
(4)在空白处设。读本中的空白,有的虽是作者无意之中留下的,但它常常给学生“欲解不能,欲罢不忍”“剪不断”的迷恋,使学生大脑皮层产生“兴奋灶”。学生若读进去,会仿佛“山穷水尽疑无路,”待研后,自会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从而使“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课堂教学平中出奇,波涛汹涌,收到“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好效果。
(5)在无疑处设。若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处设疑,会触动学生思维的盲点,激起他们急于寻根究底的雄心。如《药》中写老栓去买药途中阴森可怕的情景时,作者写到“有时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狗本来是一种灵敏性很强的动物,遇生人为什么不叫呢?如果让它们叫了,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这定会使风平浪静的课堂波涛迭起,出现“剧烈争执”的生动场面,课堂气氛会活跃不已的了。
(6)在思想受阻处设。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外国的作品,仅凭学生本身的知识和认识水平,往往难以渗透其中的奥妙。此处设疑,可引领学生透过语言错彩镂金的现象见到阴云背后太阳的灿烂,明文本脉搏,清文章主旨,破认识的局限,提升明辨是非与时俱进的能力,使他们语文的超前意识脱颖而出,创造性高涨空前。
(7)在审美的黄金处设。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三大目标的其中之一,且有日趋被十分看重的势态。这可使学生在阅读中“批文入情”欣赏人生和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玩味艺术和科学中的幽香,提升赏美织美的能力,使他们的人格、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创新思维潜能得到全新的开发。况且爱美之心人人有之,这“顺其自然”的推波助涛,定会使学生全身关注地投入教学,在课堂的其乐融融之中学语论文、“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四.问题教学的发展
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的存在重在变化。人类就是在这矛盾的变化中不间息地加速着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进程,才构成了生命鲜活的永恒性。语文本是人类加速这个变化进程的智慧生成的指挥魂宝。所以才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既然人类是在解决矛盾问题中强筋健骨、促使文明恒进的,那么作为生活结晶的语文,教学它也就须臾离不开问题教学法的了。因此,现代学派中的生成主义者才说,语文的生成源于学生精诚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实践。构建主义者则认为语文的生命是由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铸造的。导创主义者才说,奇迹和解决问题是一条船上同甘共苦的孪生姊妹。心理学家则认为,解决问题本是人们欲文明进步的自然属性。社会学家则说,人类不断文明的策源地本就是“问题故乡”。而我们战斗在语文第一线的人则认为,语文教学离开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无法给学生带来“可学的”。至此,我们便可以说,语文的丰盈离不开解决问题的社会活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必然会带着语文教学的问题教学法,向更高更远的目标“不管风吹浪打”“直挂云帆济沧海”。
武学汉,教师,现居甘肃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