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3期 ID: 156724

  

闲暇意识与语文教学

◇ 徐世明 郭衍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由此看出,闲暇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提倡“闲暇意识”、“闲暇教育”走进语文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大胆地给自己的语文教学注入“闲暇”理念,给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闲暇学习与语文课堂教学
  1、文本解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究。王尚文教授曾指出:语文教学活动有“入侵”和“生成”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入侵”是指教师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之中。 老师在不自觉中“引诱”了学生充当记忆教师或他人思想的机器,对文本的自主认识是一片空白。“生成”则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文本,去建构自己的获得,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学生“生成”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喧宾夺主,这对话势必就无法进行。对话就一定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需要“闲暇意识”。而学生也未必欢迎老师们精心组织设计的教学,还是还学生对话的时空,还学生“悠闲”的学习方式吧。
  2、复习阶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复习。探究文本如此,语文复习课也一样。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前课堂又总被老师霸占着,不自觉的学生呢,依然故我,老师再讲也是无效。这样的做法真是误人又累己。回顾过去,复习时总是备课组教师分工合作,每一块内容老师全包办,每一节复习课都安排得满满的。满以为,复习得这么到位,成绩应该比较理想了。然而结果却令人甚为痛心!
  然而07届毕业生在初一时,刚好是课改的春风拂面时,期末总复习,本人只做复习方法指导,强调常用的知识,其余的就放手给学生“自主”了。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时,竟然是全县第一!学生的评价是:“这次复习,语文花的时间最少,而效果是最好的。”
  可见抓住“闲暇”,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充分的时间,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掌自己的舵,更能挖掘自己需要的东西,轻松度过复习关。
  二.闲暇学习与语文课外阅读
  闲暇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点的落实,课堂的动态生成弥足重要,对语文课外阅读积累更是举足轻重。刘国正先生曾形象地比喻:“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
  1、给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愉快学习。许多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谈起学习的经验时,无一不是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有关,而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倒不见得有多认真多努力。为什么学生看似无计划、无目的、无组织的休闲似的闲暇读书会有那么大的效果呢?是因为学生此时的阅读处于一种自由的放松的状态。没有任何功利性,没有任何压力,不为应付考试,也不为应付教师的检查。学生在一种完全开放的心灵背景下,可以对读物进行随心所欲地解读,找到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或者在旧观念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而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
  2、给学生面对电视的机会,轻松学习。“书中自有黄金屋”,电视、网络也是学生获得知识获得信息的好渠道。每逢寒暑假,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各不相同,上网络看信息,查资料似乎不太实际,而且有些不自觉的学生上网就是玩游戏。这个时候,最可行的办法是,我们语文教师减少学生操作性的作业量,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布置他们回去看电视。不过教师要指定一些节目给学生。比如中央10台的“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科学奥秘”;中央3台的“动物世界”;中央4台的“时事评论”等等。不布置观看作业,只布置观看任务。这样学生在家可以心安理得地看电视,既没有作业的束缚,也没有家长的约束;同时又从电视中获得了语文课本中所学不到的知识,既能开拓视野,又能丰富头脑,何乐而不为?
  所以,让学生放下“圣贤书”,在“闲暇”中,捧起课外书,或坐到电视机前,去吸收“米饭”以外的营养,实在是大有裨益!
  
  徐世明,郭衍栋,教师,现居湖北阳新。

闲暇意识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