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是根据“课标”编纂的,它选取了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文章,系统地介绍了语文基础知识,是向学生进行系统语文教育的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但受教育体制,教育环境等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丢开“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完全依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把教学课本内容当作教学任务完成。这是违背了“课标”要求的错误做法。对于课本,其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规范性以及选材的典范性和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等是无可非议的。但它也只是教与学的材料,不是教学的“任务”。况且课本内容的编排完全是理论编排,知识系统只是理论系统,知识内容也是从理论角度阐述的,这样,对照“课标”要求,把课本内容当教学任务来完成的做法存在以下弊端:
1、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因为课本内容偏重于理论性、知识性、规范性,内容编写不可能完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如课文内容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其反映的价值观及要求与学生实际存在着差距,甚至将某些不符合学生特点的认识强加给学生等。而当代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把他们动态的思想、思维囿于已定的理论知识内容中,容易使他们乏味。另外,老师为了完成课本内容这个“任务”往往花大量时间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讲授,面面俱到,“满堂灌”,甚至还加班加点,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难以得到独特体验,因而使他们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把语文看作“厌物”。
2、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开展。课本从编写伊始就已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加上老师又把学生笼于课文之中,就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受到桎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成为了空话。例如,每篇课文内容的主题思想、艺术特征、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等,往往是“定格”了的,学生不能想自己所想,只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就算让学生去“思考”,但课文提供的往往只是单一信息,没办法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难以延展。这些都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不利于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严格的训练基础上,要有完整的训练序列。只片面强调完成课本内容,训练就会受课本内容的制约;或大量的教学时间花在对课本的分析讲授上,无法训练;或出现什么,练什么,要求什么,练什么,走马观花,水过鸭背,顾不上学生能力差异,顾不上训练的规范性、系统性,这样,学生能力培养就没有保障了。
4、不利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课本虽选取了典范的文章,编排了具体的语文基础知识,但这些也只是沧海一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课标”要求看,只限于课本内容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以上谈了把课本内容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的一些弊端。那么,语文课本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呢?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都在阅读种种的书。”(《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叶老的话,为正确利用语文课本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使语文课本成为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的途径,因此,对于语文课本,不能把它当作教学任务,应把它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参考书。
如何使课本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参考书呢?
一.要认清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实践的关系
语文基础知识,不仅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习其它各科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这些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当然是必要的和应该的,教学中在基础知识方面狠下功夫,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实践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反映形态上的差别。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基础抓好了,语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这是以知识代能力,基础知识,毕竟是知识;语文实践是语文能力的途径。虽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能直接代替能力。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这个转化的途径就是“实践”。教师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长期地反复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基础知识,学生才真正可以形成能力。如果只强调基础知识而忽视语文实践,就会陷入对课本内容的过分“纠缠”上,也就是把课本内容当作教学任务了。因此,教师应重视语文实践,在依据课本讲清、学生在学会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运用从课本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去解决语文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才是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二.要科学地使用课本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课本的编写体系和编写意图,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系统的教学设计及全册课本内容的计划安排。不但要通读每册课本内容,而且要对全套课本的内容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明确每册课本在整套课本中的地位,它所分担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任务,与前后的衔接,才能确定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计划,恰当地安排好每篇课文的教学。
其次,由于课本的内容含量很大,在处理上深浅程度的伸缩性也很强,而学生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因此对课本内容的处理决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轻重不分面面俱到。必须因地制宜,区别不同情况对课本作不同的处理。
第三,充分利用单元说明、注释、插图以及附录等,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课本中的单元说明、注释、插图、附录等,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本成为学生学习参考书的最“直观”部分,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例如,从单元说明可以先把握知识要点,为正确解读课文提供帮助;注释是阅读的向导,不但解释字词,而且还介绍文学、文化常识等;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不但帮助理解课文,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附录是对各册语文知识的归纳和补充,使之更加系统、完整。这些都是编者经过全面考虑安排的,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来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采取科学的以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主的教学模式
采取以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能否让课本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参考书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来进行。思路是知识传授——训练检查,步骤是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老师主宰课堂,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其状况往往容易造成或者是学生对知识不很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效果不佳;或者是师生均受课本束缚,陷入以课本为任务的泥坑,存在前面所述的弊端。
我们应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主的教学模式。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前,先提出学习目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去获取知识,再巩固提高。例如九年级《语文》(上·语文出版社)课本,第三单元是议论文单元,《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的要求是“区分简单议论文中的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联系生活,对简单议论文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对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学生在七、八年级已学过,因此,教这个单元时,先分别设计以下能力训练题:①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各有几种;②如何区分论题与中心论点?③如何概括论据,并理解其论证作用……在向学生提出这些训练要求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在学生获得了有关知识后再作进一步的训练提高。
这种模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去参与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课本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参考书。经过这种模式的训练,会使学生尝到甜头,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变成自觉的行动,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因而提高能力。
语文课本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参考书,是实现叶老提出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教学理想的重要步骤。
肖群英,教师,现居广东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