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边远地区的农牧区中学,作文教学从何入手呢?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我们农牧区语文教师的问题。农牧区环境有自身的弱点,即缺乏文化氛围,学生见识少、阅读量少、文学素质差,这是学生作文失败的根本原因。如何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呢?在实践中,我渐渐认识到:应该回过头来,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朗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掌握规范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词汇,这对农牧区中学特别是方言区的学生尤其重要,因为方言区的语言习惯多和普通话不同。如:“吃饭了没有?”“多少钱一公斤?”我们在这里就是“一公斤多少钱?”“饭吃没?”这不规范的语言在我们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怎么办?朗读是个好办法。因为,课文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所以朗读能够纠正学生的语病,有利于改造学生不规范的语言和句式,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不仅如此,因为朗读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精炼、优美的语言。长期的朗读,还能丰富学生的词汇,使学生不仅熟悉,而且能在作文中积极模仿并加以创造。这样,作文语言不仅能做到通顺,也能渐渐做到流畅和优美。
第二,朗读能提高学生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朗读多了,读到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会见到风格各异的作品,就会熟悉各类文章的篇章结构、写作技巧、选材立意等。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所以读得多了,不仅优秀作品的语言能和自己的语言融为一体,而且各种新颖活泼的写法也会在自己的作文中出现,这样就改变了自己的文章呆板单调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朗读能培养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许多学生写作并不觉得难,因为他们的一篇文章许多或是生吞活剥作文选的,或是瞎编故事,没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而朗读训练就能改变这样的局面,朗读是把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读出文章字里行间的感情,朗读能生动准确地再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重现在学生的脑海,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激励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的强烈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第四,朗读能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远的作文。朗读实际上是一种美育的手段。文学作品朗读多了,审美能力也就随之提高,文章的深层内涵也就越能感悟出来。读《背影》父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使我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读《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会激起我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热情;读《榆钱饭》使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总之,随着学生感悟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促使他们走向生活,认识生活,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去赞扬真、善、美,鞭挞恶、丑。这样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有了社会意义,有了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别是农牧区中学。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余志金,新疆阿瓦提县第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