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教学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的。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有感情地熟读课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执教了八年的语文,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以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育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吟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既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合理利用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与网络相结合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因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到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就利用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公园里的荷花,并配上优美的音乐,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进行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精彩更有时代特色。
董爱华,教师,现居山东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