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朗读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正确、顺畅地朗读文言文,对理解文章的内容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笔者以为朗读是语文第一教学法,这也是其他教学法所不能替代的。如何正解朗读文言文呢?笔者以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朗读指导,自读感悟。
中学生接触文言文少,感性知识少,对文言文的“语感”更为欠缺。因而,教师抑扬顿挫的范读,尤为重要,它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读出课文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读出文章特有的气势和神采,学生便会陶醉其中。对个别疑难句子,教师可以领读。然后指导当堂自由读,齐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有些教师教文言文,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读,学生一旦读错就很难改正。
2、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文言文是以单音词,即以“字”为基本语言单位的,以文字简约为特点。所以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异读字,对准确理解字义,理解文章的内容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异读字,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注意读音不同时所表示的意义不同。通假字、古音异读是属于特定要求的,要按课本注解的音标去读。比如《马说》一文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前一个“食”是“一顿”的意思,念“shí”后两个“食”通“饲”读“sì”。文言文中的音节能否读对,对于学生理解文章至关重要。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应读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读准语气、读出情调。
读准语气就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读判断句,要读得坚定有力。读感叹句,要读出感慨。句式的变化,体现了语气的变化,虚词的运用更加强了语气的变化,这对于表情达意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岳阳楼记》时,对于“春”“秋”两段,用不同的感情色彩来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很深。
二.多积累字词
文言文中,词是组成文言文最基本的材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因此,文言文字词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常采用归纳积累的方法,要求学生用笔记本整理归纳,也可以制成词语卡片。归纳时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名言警句等归类。一般有“类别”“用法”“例句”三项。
三.多背诵默写
文言文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背诵,整篇文章就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也就记住了。通过背诵,学生不断地吸收、消化、升华、创新、就可以触类旁通,了解灿烂的华夏文化。我常用的方法是:先复述后背诵。例如,学习《狼》一文,先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复述故事的情节,然后快速集体背诵,效果非常好。学习《木兰诗》一文时,先让学生讨论列出提纲,摘出重点实词,用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理清段落之间的思路帮助背诵。背诵时按小组排好顺序,每组一段“接力”背,学生的积极性高。较短的课文,边讲边背,讲完背完,课后再默写检查。古人云:“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四.多课外阅读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我常采用比较阅读法。找一些浅易的文言文,并设计一些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尝试阅读。通过不断练习,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如学习《狼》一文后,又补充了蒲松齡的另二则《狼》,让学生从字词、内容、人物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联系,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以上四方面,就是学好文言文的金钥匙。学习文言文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丰富和文学上的辉煌成就,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张晓兰,教师,现居陕西西安。